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6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媒体人的转型方向和角色转换

宋建武

2015年06月02日10:44  来源:新闻与写作  手机看新闻

涉及媒体人才的素质问题,我大略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是在大学阶段,记得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刘志筠老师主授的新闻事业概论课上,刘老师结合自己的新闻工作从业经验,有声有色地演绎了作为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各项基本素质和技能,刘老师讲课的内容,沉淀在当年的教科书里。

几年以后,我成了“她”,在人大新闻学院的课堂上,继续讲授新闻事业概论;作为国内第一批从事新闻媒介管理领域教学与科研的教师,我自然忘不了顺应当年媒体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提出新闻媒体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要问题。在当年人大新闻学院的《新闻事业管理教学大纲》里,我写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新闻系的学生能够涉猎管理的—般原则和方法,能从管理这一角度考察一下新闻业与其它产业的区别,形成对新闻事业的多侧面全方位认识,从而提高对新闻事业规律的把握能力,成为新闻工作的多面手。”

2005年我来到中国政法大学,在创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过程中,曾经系统研究和思考过各个不同学历层次的新闻传播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其成果集中反映在学院的本科教学体系里,其核心是“法学基础+新闻传播学基础+信息处理技术”,其中法学教学资源是政法大学优势资源,也是对本科学生最具吸引力的资源,更是现代专业人才必需之素养;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素养是这个专业领域的基础,而信息处理技术系列课程是我们这个课程体系的要点和亮点,它从原本的各相关课程的实验环节脱胎出来,由三门必修课和一门选修课组成,课程内容就是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新闻传播内容。这个系列课程在国内乃至国外都是一个创新,2011年,以此为基础的《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被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评为十大教学创新项目。

当前研究这一问题,则是为了对媒体融合的途径、方式和结果作系统的评估,考察这一过程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及原有专业人才的转型。

从我个人接触这一问题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我国新闻媒体的功能和角色的不断丰富,以及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影响新闻媒体专业人员素质要求的两大因素。就其深层原因来看,新的社会传播关系和格局的形成,也将改变新闻专业人员的专业理念。

一、未来新闻媒体的功能和角色变化对从业者素质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中新闻媒体的基本宗旨坚持不动摇。但其角色和功能仍然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媒体的产业化运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使媒体开始对市场产生兴趣,乃至形成了经济上的依赖,由此,媒体机构开始关注公众对于公共事件的兴趣和态度。在特定的阶段里,懂市场、会经营者成为媒体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在这个阶段,媒体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呈丰富和提升趋势。

而就目前而言,随着社会信息传播途径方式的变化,传统新闻媒体机构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几乎是颠覆性的变化。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体系里,媒体机构是新闻和其他各类信息的整合者。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在媒体的信息平台上聚合,之后通过专用网络和渠道发布出去,并通过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等专属性终端呈现。因此,在传统传播体系中,媒体是所有信息的发布者,掌握着传播话语权,以至于在传统的新闻学中,“新闻”的操作性定义就是“大众媒体报道的那些内容”。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和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这种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信息传输网络进入传播领域,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交流和展示,最后由一些能够聚集海量用户的应用平台加以整合。这使得传统媒体失去了原来的社会信息整合平台的地位,失去了信息整合功能,丧失了话语权和导向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①(见图1)

传统新闻媒体这种角色变化,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商业价值,从而被边缘化,其既有的商业模式也受到极大冲击,从可以预测的未来看,如果传统媒体一直处于被整合的地位,那么其原创内容就不能产生有效的商业模式。在商业意义上,传统媒体如果不能建构自己的网络海量用户平台,其内容做得再好,无非就是给在拥有海量用户的互联网平台运营商添砖加瓦。阿里巴巴的首席战略官曾鸣引用过一个观念,认为“未来没有独立的媒体,媒体都依附于一个商业社区,为这个社区完成传播功能。”②我们的研究发现,传统媒体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去聚合用户资源,建立用户平台,分析用户需求,建立强大的数据库销售能力,最终可以实现多种商品的大规模销售,即基于数据库的媒体购物或媒体电子商务,这将是未来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

这也就是说,传统新闻媒体机构如果要在网络空间独立占据一席之地,必然要向拥有海量用户的生态级平台发展。未来的媒体平台将拥有多个用户入口,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这将要求媒体机构拥有更加丰富的人才结构,在一定意义上,这种需求也为媒体从业人员的转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具体而言,仅就传统的新闻信息服务业务而言,按照中央对媒体融合的要求,传统媒体在传统的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等公信力权威性建构之外,还要在服务上实现分众化,加强个性化产品生产。这就要求媒体的内容生产者认真研究用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点对点推送到用户手中,做到量身定做、精准传播。这首先要建构内容数据库,依靠数据库生产个性化的新闻产品和其他信息服务。如将媒体积累的报道、图片等资源加以整合分析,用于生产市场专线信息和舆情服务等;这既需要大数据算法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也需要专业人员的产品设计、推广和一系列用户服务。但遗憾的是,作为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我们还没有看到传统媒体在这方面做出切实努力。可以说,其中孕育的新闻从业者转型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巨大。我们认为,在数据库和相关分析软件支持下,相当一部分资深的新闻从业者有可能、有条件向行业分析师转型。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