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3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让碎片化阅读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2】

王艳玲

2015年06月03日16:19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三、让碎片化阅读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当下在碎片化阅读盛行之际,也有人因其对经典支离破碎的阅读表示不满。其实不然,恰恰因碎片化阅读往往使经典的影响力得以广泛普及与提升,甚至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经典因其内涵丰盈、博大精深,除了学者与专家能够潜心大量阅读原著之外,一般读者往往碍于学识、阅历、时间的限制等,只能对传统经典敬而远之,但内心又渴望了解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和各种典籍,哪怕是其中的一部分精髓。于是,他们借助互联网、手机微信的朋友圈分享以及订阅感兴趣的微信公众账号,及时阅读专业人员对各种经典进行观点摘要、深入浅出的诠释。这种类似导读的形式满足了一些文化层次相对不高的人群对国学经典的仰慕与求知欲望,更让传统经典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接近读者,即传统经典以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走进了公众的生活。比如国学堂网站的一张图能让你看懂什么是国学、老子《道德经》白话浅解、“百科全书”的48张图了解48种主义、“乾元国学”的儒家传统身心修养的智慧及意义、“古典新风尚”的一篇短文了解诸子百家、“古典书城”的微信《千字文》以及人民网的“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等,可谓不胜枚举,比比皆是。此外,“国学正能量”“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新儒苑”“经典短篇阅读”“新国学新儒家”等,均以各种提示音、添加背景音乐、弹出窗口、图标、可视化等形式转载和推介着传统经典。于是乎,碎片化阅读使人们对于传统国学及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其也有了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更为关键的是,碎片化阅读这种区别于传统纸质媒介的生动、形象、通俗的可视化手法,使大众喜闻乐见,特别是微信朋友圈的信息经过多次过滤、筛选与转发,乃至同一信息的反复分享,也会激发和刺激圈中好友对相近选题的多重讨论,且在各自观点的交锋和碰撞中,相关知识点被进一步深入挖掘,碎片化阅读导读的功能显而易见。

尽管人们不可能仅通过一张图就看懂国学,也不可能仅以一篇短文就了解诸子百家,但因其在微信朋友圈、知识背景相近组成的网络社群,对相关信息的筛选、过滤,以超级链接分享精华部分,就会吸引人们对经典的进一步深入或重新解读。这种导读作用对经典的普及和弘扬,无疑是不可忽略的贡献。这就像经典名著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一样,人们经常担心改编会曲解甚或歪曲原著。事实上,人们并没有仅仅通过电影、电视剧去解读原著,诸如有人坦言,对萧红知之不多,但看过电影《黄金时代》之后,又把其相关作品通读了一遍,并与改编之后的影像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既加深了对作家萧红的理解,也深化了对作品本身的阅读质量,并于无形之中提升了原著的知名度。这种分众、细化的个性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不只拓展了接收海量信息的丰富性和可能性,开阔了人们各种知识储备的视野,还有效地促进了人们之间广泛的信息联动与有效互动。新媒体不单单颠覆了传统纸媒的固有模式和表现形态,更是对传统碎片化阅读方式的一种延伸和革新。“人们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同时,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参与讨论,让自己的观点意见成为新闻事件的延续;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阅读,增强对新闻的了解等。”[7]这就是新媒体环境给人们的阅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是传统媒体所无法达到的全民阅读高潮。

电影《黄金时代》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碎片化阅读虽以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并以导读的形式成为传播经典的有效途径,但其片断化、零散化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小视。尽管手机微信在发布信息时可以插入图片、语音等服务来拓展单条微信的核心信息空间,但这种对信息源的隔离式处理,缺乏多元共生的复调或立体化呈现信息的视角,微信用户无法将原本就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完整的“拼图”或重组,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与重构。即便手机微信的系统插件已经与QQ通讯录、手机通讯录、QQ邮箱、QQ微博等产品进行了绑定,可不难发现微信所囊括的基本上都是人们日常使用的所有通信工具,依然突出地表现为私人化沟通的特征。微信在公共网络空间尚不能主掌宏观议题的话语权,在相当程度上还只是人们一种自说自话的自我陶醉。这样势必容易造成碎片化阅读越来越私密化、零散化,以碎片化的信息填充碎片化时间的缝隙,往往拾取的不过是一堆堆信息碎片。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文学的推送时代,“碎片写作仍需诚恳。排斥或批评网络并没有太大的意义,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与网络相处,跟这个碎片化阅读时代相处。无论成败,新媒体正在给出新的可能性”。或许碎片化阅读只是数字化时代的一种阅读形式,我们可否找寻到其他几种阅读的可能呢?毕竟经典阅读作为一种精品阅读,依然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诚如一位网友所希冀的那样:在很难完全摆脱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里,我们还是不应忘记经典著作和沉浸式阅读,有时间不妨静下心来重拾书香,感受更多美好。

参考文献:

[1]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81.

[2]喻国明.“碎片化”语境下传播力量的构建[J].新闻与传播,2006(4).

[3]碎片化阅读成主流[N].泉州晚报.2014-10-20.

[4]刘剑敏,李润权.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9下).

[5]刘剑敏,李润权.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9下).

[6]刘政序.“碎片化”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探析[J].今传媒,2013(4).

[7]碎片化阅读带给传统媒体的编采反思[EB/OL].http://www.xzbu.com/2/view-6177608.htm.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