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3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让碎片化阅读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王艳玲

2015年06月03日16:19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碎片化阅读是数字化、新媒体语境下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改观之后的一种新常态。人们已经习惯于借助可移动、便携式的媒介工具进行即时即地的交流与沟通,乃至分享各种“无用”的信息。碎片化阅读虽不是提升文明生态的灵丹妙药,却也不是洪水猛兽。若适时关注、设置议题和引导,或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经典导读;移动互联网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时代”等新鲜字眼的出炉,“碎片化阅读”成为网络研究界面经常弹出的词汇,且往往与经典阅读相提并论,并被当作经典阅读的克星遭到所谓专业人士的口诛笔伐。似乎碎片化阅读就等同于浅阅读、浅思考,“使人们阅读的分量变轻,甚至让真正的深度阅读变得困难重重”。其实,碎片化阅读是数字化、新媒体语境下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习惯改观之后的一种新常态。人们已经习惯于借助可移动、便携式的媒介工具进行即时即地的交流与沟通,乃至分享各种“无用”的信息。即便我们如何痛斥和指责互联网造成的负面效应,人们已经沦为海量信息的奴仆和无谓的牺牲品,都无法改变当下“低头一族”利用每一个碎片化时间所进行的阅读行为。新媒介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碎片化阅读,虽不是提升文明生态的灵丹妙药,却也不是洪水猛兽。若适时对其予以关注、设置议题和引导,碎片化阅读或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碎片化阅读的概念界定

关于“碎片化”一词,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为,源于英文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为诸多零碎状,也有人将“碎片化”译为片断化。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文献当中。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理论家杰姆逊曾有言:“如今,各个社会层面成了‘文化移入’,在这个充满奇观、形象或海市蜃楼的社会里,一切都终于成了文化的——上自上层建筑的各个平面,下至经济基础的各种机制。……‘文化’本体的制品已成了日常生活随意偶然的经验本身。”[1]他还进一步指出,后现代文化包括电视、电影、广告、建筑、小说等在内的多种文化现象,其首要特征就是碎片化、零散化。之后该理论被用来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管理以及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在当下,碎片化已经成为大众社会传播语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恰如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所言:“‘碎片化’表现在传播领域,一方面指传统媒体市场份额收缩,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指新兴媒体的勃兴,媒介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及表达意见的多元——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临的语境。”[2]碎片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入、多元利益和意见的产生,并不只是简单的、深与浅的范畴争论,而是人们从字面上对概念本身的误读与理解上有所偏差。

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通常主要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形式,即在纸质媒介独领风骚时期,人们利用上下班乘车、餐前饭后、休闲娱乐之余的碎片化时间,通过报纸、杂志所进行的碎片化内容的阅读习惯;二是指人们通过手机浏览新闻信息及各种资讯,或者通过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分享、订阅感兴趣的公众账号话题以及下载一些阅读类APP(应用程序)、购买电子图书等所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当下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解读,则取后者之意。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超九成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公民是49周岁以下群体,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其中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分钟,比2012年的16.52分钟增加了5.18分钟。毕竟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已经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很少有大量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因而只能忙里偷闲地利用各种便捷工具,在零碎的时间里进行快餐化阅读,即“时间的碎片化导致了阅读的碎片化,阅读形式的碎片化又加速了碎片化阅读的演化”。于是,人们在碎片化时间中来弥补阅读,由以往那种较为轻松的阅读习惯(闲暇时还能够潜心通读完整的文本典籍)渐渐演变成了近乎彻底碎片化的阅读方式。

二、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必然,不可逆转

即便如此,对于大众的碎片化阅读也不要忧心忡忡,更不必大惊小怪,它是科学技术和媒介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及正常现象。科技的进步伴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又必然地使原来事物的旧有形态要么融入、适应、调节与改变,要么式微、风光不再甚至被最终淘汰,这是任何一种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大势所趋。

传统文学艺术经典在当下社会的境遇也大抵如此,在新技术新媒体环境下只能被动地选择或更新,或华丽转身,或成为“博物馆艺术”。作家聂震宁就对“碎片化阅读会影响思维能力的培养”持有保留意见。他认为,《论语》就是碎片,希腊柏拉图《理想国》也是碎片主义,报纸、杂志也不例外。碎片化阅读是民族进入“全民阅读的一个通道、一个载体,这也是未可预料的事情”[3]。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至70岁的国民对数字阅读方式(比如网络的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5阅读)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18至70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而人均阅读电子书相比2011年增幅则达65.5%。这些数据已清晰地表明,当下数字时代碎片化阅读的多元路径与渠道使得全民阅读量持续飙升。

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裹挟着无以计数的海量信息,加之网络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又将花样翻新的信息碎片连接在一起,甚或以秒杀的速度不停地更新,不只使人们在各种良莠不齐的资讯面前无所适从,更导致人们的注意力也只能是片刻的、即时的、转瞬即逝的。互联网“超文本链接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不再完整,而是趋向碎片化、非线性化,这种非线性的信息结构,使受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信息的最主要内容,极大地方便了受众获取信息的过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受众学习和工作的效率”[4]。这种碎片化阅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碎片化的方式,传播着碎片化的内容,随之带来的便是资讯、信息的成倍增值。

而当下智能手机的普及又为移动阅读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和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机移动性的特征使得人们可以抓住“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来进行传播活动,这样的传播方式既满足了传者随时随地的表达欲望,也满足了受众可以抓住空闲时间即时方便地接收信息的需求,这样就使得传播环境的时空进一步碎片化”[5]。加之手机客户端的微博、微信组成的特殊网络社群,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爱好兴趣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数量庞大、规模较小的群体,但受众群体更为细分,信息的传递更高效、精准,富有价值。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回应了社会和受众对信息传播的诉求,碎片化也将成为传播者从事信息传播活动的必要依据”[6]。这样看来,碎片化阅读对于人们获取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乃至于经典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未尝不是一个最佳途径,它是媒介社会技术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大众阅读的碎片化不可逆转,甚至碎片化阅读或可成为有效阅读的主流。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