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媒体展示过程中,观众参与其中是文化传递、情感传达的有效表现
观众是博物馆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何让观众愿意停留在博物馆中,是博物馆展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功能。而在新媒体展示中,互动装置的运用不仅仅是指物质层面上的互动,还包括观众与展示在精神层面上的交流,即情感的互动。这就要求互动装置必须能够满足观众有机会切身参与到展品的创作当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展品的信息和特点,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地实现创作者、展品、观众之间情感的交流互动。
互动装置又称交互装置,是指融合多种媒体形式与观众实现双向互动的计算机互动的展示装置。互动装置给观众提供一个场景,在场景中完成情感的交流。在“乾隆潮”新媒体艺术展中大量地运用了互动装置,在第三部分“乾隆的春晓庆典”环节中,透过像素艺术(Pixel Art)重新绘制《汉宫春晓图》而成的“乾隆的春晓庆典”动漫装置,将原画独特的透视以像素艺术诠释,且结合脸部侦测(Face Tracking)让观众走入画中,并通过拼接投影及大型显示器等新媒体手法让《汉宫春晓图》变为当代的艺术风格。[5]在这个互动故事里,观众穿上古装跑进漫画里,与乾隆穿越时空,成为庆典中的一员。
观众参与到展示内容当中,一方面满足了观众对于新媒体互动技术的好奇,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技术吸引观众投入情感在展示过程当中。互动装置的设计并不一定要强调技术的先进,更多的是要注重展示过程中展品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强调观众的参与性,这种参与的过程不仅仅是人的行为参与到展示中,更是双方情感的交流,是人与物在情感层面的互动。在展示的过程中,观众也同时参与了创作的过程,感受到原创作者在设计展示过程中所融入的情感因素,观众从中获得的喜悦、满足才是互动装置所应该给予的展示效果,进而也提升了展示文化的全方位传达的效果。
四、新媒体展示中情感传达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展示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对于展示展品来说都是起辅助性的作用,它不像真实文物那样具有物质性,直接将文物本身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观众,让人一目了然。新媒体展示更多的是通过以情感人来实现以理服人,从观众的情感入手,将其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出去,提高观众的兴趣,得到观众的共鸣。
(一)情感传达引发兴趣与关注,促进观众深入认知事物
情感促进人们对事物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到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对于认知的科学研究表明:人对信息的接收有选择性,人往往愿意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目标或期待的目标。在博物馆这一特定环境当中,观众对于展示的信息同样可以有选择性地接受,其中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情感内涵的设计往往更能使观众产生兴趣,因此,在新媒体展示中,注重声光电的刺激以及注重展品内涵的新媒体展示能够更加有效地加深观众对展示信息的认知程度。
在“乾隆潮”特展的最后一部分空间里,“人人都是乾隆”的巨幅摄影作品环绕四周,摄影邀请了台湾上百位知名以及有故事的人,透过一定贯穿的乾隆朝冠和每个人生命中最具意义的收藏品,以概念性的摄影展示,向观众倾诉着自己的收藏和生命的故事:“无论沿途景致(如何)千万变,最美的风景永远是人。”这部分展示在形式上看似已脱离了对文物的新媒体展示,但从内在的意义上来说,对于“乾隆”,对于文物,对于展品与创作者、观众的情感联系都提高到了新的层次,那就是博物馆展示的理念由以物为中心慢慢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二)情感交流产生人与物的互动,促进展品文化信息高效传达
新媒体展示更加强调观众的参与性,而这种参与不仅仅指观众的行为动作参与到展示活动中,还包括人与物在精神上的互动,即双方情感的交流。当观众在行为上参与展示活动时,很自然会产生好奇、兴奋、快乐等情感,而这些情感会加强信息互动的效果。如此次“乾隆潮”特展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情感因素融入信息传达中,从情感的角度对新媒体展示这种新型的展示形式进行了充分考虑,充分调动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高了整个特展中整体展品全方位信息传达的效果。
情感传达在新媒体展示中起着使展品具有灵魂的作用,而且情感可以使得展示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得以升华,能够提高外在的美感和内在的品质。情感传达还在整个参观了解过程中起着桥梁和枢纽的作用,观众在认识展品或者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配合体验展品情感,就很难产生共鸣,也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展品的意义和价值。
(三)情感传达体现博物馆展示方式的转变,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现代博物馆在展示方式上变得多样化,在传统展示方式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新媒体展示。同时因新媒体的个性化和互动性,新媒体展示更重要地表现在充分重视观众在精神与感情上的需要,时刻考虑为观众营造一个适宜的展示氛围,并且充分关注观众参观过程中实际接受与认知的能力,尊重他们的感受,重视传达媒介的情感特征(如幽默诙谐),尽力摆脱博物馆展品孤芳自赏,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价值,让观众与展品之间能产生互动交流,引发观众的兴趣与积极性,真正地认识展品、认识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博物馆学参考资料(下册)[M].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南开大学历史系,1988:377.
[2]齐湘辉,陈键兴.乾隆很“潮”——近观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潮”新媒体艺术展[EB/OL].新华网,2013-10-08.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3-10/08/c_117623779.htm.
[3]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潮”展示说明[EB/OL].http://theme.npm.edu.tw/exh102/qianlongchao/
[4]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潮”时光洞[EB/OL].http://theme.npm.edu.tw/exh102/qianlongchao/
[5]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潮”乾隆的春晓庆典[EB/OL].http://theme.npm.edu.tw/exh102/qianlongchao/.
(作者系:潘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设计学硕士生;刘宗元,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传媒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