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媒应提出个性化定制需求
实行“中央厨房”后,子媒容易产生错误认识,认为反正有“中央厨房”采集、炒制,我只负责接收“成品”就可以了,“厨房”端上来什么我就用什么。其实,在共享机制下,子媒绝对不能被动接收,相反要更加积极主动,对“中央厨房”提出具体的定制要求。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渠道问题。媒体集团在设立“中央厨房”时,一定要建立一个与子媒之间互动的渠道。子媒根据自己报纸的定位,每天要下订单,提出定制需求;“中央厨房”收到订单后,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采访、编辑,满足子媒体个性化需求。如果这个互动渠道畅通,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同质化问题。
记者要有“一鸭多吃”的本领
“中央厨房”设立后,面对一个新闻事件,如果像以前那样派出多路记者,就谈不上是集约化生产。新的运作机制对“厨房”采购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过去写一篇稿子就完成任务的情况必须改变。记者不能只为一家媒体写稿,要兼顾集团内所有子媒和新媒体。也就是说,记者不仅要能写文字稿,还要会写新媒体稿、会拍摄照片、会录像,要具备将一只“鸭子”做成多道美味菜肴的能力,成为全媒体记者。也有人认为,记者只要将素材提交“中央厨房”平台就可以了,接下来就是各子媒编辑的任务。这种看法失之偏颇,一个再优秀的编辑,如果没有到现场,也不可能对新闻事件有深刻的理解,编辑的创造力是有限的。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目前记者水平能否适应全媒体的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全面提升记者的业务水平特别是新媒体传播水平,是当务之急的工作。如果记者只能写一种类型的稿件,“一稿多用”就很难避免。
编辑要具有个性加工能力
“中央厨房”对编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记者采访回来的“料”,编辑要进行加工、分类、准备配料,还要迅速作出判断,这道“菜”适合在哪家餐桌上呈现。编辑要针对各子媒的个性特质进行定向性编辑、加工,然后再分发。作为子媒编辑,不是直接从平台上取稿就完事,而是要主动介入,根据媒体自身特点、当天版面情况、新闻价值等作出判断,决定这篇稿件的篇幅、位置。此外,编辑还要根据需要迅速组织新闻链接、新闻背景介绍,为新闻配发新闻资料图片。经过高手编辑的个性化加工,就不会担心多家媒体端出的是同一道“菜”了。
要有一个效率高、协调能力强的指挥系统
“中央厨房”的运作不像过去一个部门那么简单,“厨房”里集聚了采购、摘菜、分类、粗加工、精加工、炒制等各类制作人员,所有这些工种都要服从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所有制作流程都要在一个高效的指挥系统下才能完成。这个指挥系统可以在物理意义上的办公室进行,可以在桌面会议上进行,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谁来担任这个指挥系统的最高指令人?如果是“中央厨房”的厨师长(部门一级主任),显然勉为其难。这个最高指令人必须由集团内熟悉业务的高层领导担当,才能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对“炒什么菜”迅速作出判断,并下达到位的指令。从某种角度看,“中央厨房”能否规避同质化,能否高效率、高水平运转,指挥系统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者系: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