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域外学者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三字经》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自南宋以来,已有多位传教士、汉学家将《三字经》译为英文,迄今约有十几个英语版本《三字经》存世。由于许多传教士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髓缺乏深刻的了解,甚至是基于传播宗教的目的而翻译《三字经》,因此在诸多译本中,“音、形、义”三者兼顾的译本极少。
“传入西方的《三字经》译本中,多为对《三字经》的语义解释,译文未能再现‘三字’这一属性特征。”赵彦春说,“在我所考察的各种译本中,有的语义解释不圆通,有的史实错误比比皆是。国学经典以此面目传之于海外,会是一个蒙尘的形象。”于是他动了重译《三字经》的念头。
英译《三字经》看起来简单,实则并非易事。西方传教士曾有“断言”:《三字经》“不能译为英文韵诗”。可是,如果不能以三个英语单词对应汉语的三个字来译,那还能称为《三字经》吗?赵彦春琢磨了3年,字斟句酌,最终采用“三词格”和整齐的“aabb”韵式,以使译文更逼近原文的语体和风格。厚积薄发,他原本打算在一个月之内完成译稿,可是一起笔竟然停不下来了,两天半时间,译稿一气呵成!“尽管累得头晕眼花,手臂酸痛,但心中的快乐却难以形容。”赵彦春告诉记者,他长期研究中西方古典哲学,并致力于经史子集的研究与英译。“英、汉语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具有不同的基本组句成分。汉语以字为基本单位,英语以单词为基本单位。如何化解这种差异,使英语读者能够体会到《三字经》这种独特的语篇结构,是英译这部《三字经》的关键。”他根据“直译尽其所能,意译按其所需”的原则,采用自己拟定的“三词格偶韵体”翻译方法,完美复原了原著的文本特色。
比如原著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赵彦春译为:“What's a father?/A good teacher.What's a teacher?/A strict preacher.”每节都是“aabb”韵式,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为了验证《英韵三字经》的可读性,赵彦春曾对一个美国家庭进行了阅读测试。一拿起书本,十几岁的孩子便看得津津有味,句句能懂。孩子的母亲也对这简短的文字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哲学思想感到十分惊奇,认为全文“简直就是谚语、格言的汇编”。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拳头产品”
《英韵三字经》出版后,翻译界好评如潮。翻译家、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赞其“形神兼顾”。上海交大杨炳钧教授将之与此前众多译本对比,概括出“目的明确、译境极高;对仗工整、韵律得当;用词精妙、锦上添花;语言简洁、美感不失;比照名译、更胜一筹;注释独特、促进理解”6个特点,认为赵彦春的译作在以异国语言展示中华魅力的同时,也给韵文翻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范例。
之后,作为《英韵三字经》的姊妹篇,赵彦春教授又出版了《三字经英译集解》。“赵彦春教授的《英韵三字经》及相关著作,是我校启动的‘国学经典外译文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铸造国学经典海外传播的‘拳头产品’。”据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铭玉介绍,该校的“国学经典外译文库”采用集体攻关的方式,致力于推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标志性成果。以《英韵三字经》的出版为标志,目前已有一系列国学经典翻译著作在天津外国语大学问世。
“用国际眼光、国际表达讲述中国故事,能够让外国受众越来越多地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这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修刚教授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悠久深远、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正日渐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和重视。《英韵三字经》的成功探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将总结经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记者 陈建强 特约记者 朱斌)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