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与受众共舞:全国两会新闻报道出新出彩之策
全国两会新闻报道的固定叙事模式和新闻工作者的传统传播理念使之呈现出内容同质化、互动单向化和氛围泛娱乐化的现象。中国媒体的喉舌功能和市场化的营销环境使之必须平衡好决策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公众通过网络与两会进行密切、高效的互动,直接反映了社会大众对两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当属两会的核心新闻。[14]全国两会新闻报道要想出新出彩,媒体就需要积极与受众互动,增强大众传播的理念,突破现有的常规思维,构建双向互动的交互型新闻报道主体,以平等的视角真正与公众对话,与受众共舞。
(一)入场:打造共同议题为两会预热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科林斯于2003年在《互动仪式链》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将互动者通过资本和感情交换而进行的日常程序化的活动设定为互动仪式,共同关注、情感能量和身份符号是互动仪式当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核心的三个要素,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跟高度的情感连带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也为每个参加者带来了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期望去从事他们认为道德能够容许的活动。[15]大众传播中的互动与其理论中的面对面互动不同,是一种“缺场式”的互动。此种互动的前提在形式上必须预先在互动双方之间建立一定的社会联系,从内容上需要对共同议题进行关注。[16]全国两会决策关系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自身的密切联系使之拥有较强的亲近性,作为中国公民的身份认同感使受众拥有敢于发表观点的欲望。受众之间知识背景和话语权力的差异会影响其与媒体的互动以及对全国两会相关议题的关注,媒体唯有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缩小差异,与受众打造共同关注的议题,在形成基础互动的前提下,不断深入,强化感情能量,方能真正环环相扣,形成有效的互动仪式链。
人民网每年都会对公众最关注的议题进行调查,但地方媒体的经济条件和人力资源决定了其无法开展类似的大规模调研。但地方媒体对于当地受众而言拥有其他媒体所没有的接近性,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在全国两会开始前进行针对性调查,全方位、有目的地了解受众需求,同时为两会报道预热。目前,传统媒体一般于全国两会召开前一两天进行两会报道,版面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全国两会召开后,以增加3至5个版特刊的形式进行会议报道。这样的版面安排容易给受众带来唐突感,信息量的突然增加强化了读者的不适应性。传统媒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媒介定位提前进行全国两会报道的预热,比如对近几年来全国两会的热点议题进行回顾,将去年议题中与地方有关的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进行调研,提前采访地方代表委员,并针对其相关提案向受众询问意见等,切实构建良好的全国两会舆论环境,为受众与媒体的长期互动做铺垫。
(二)起舞:构建双向互动的交互型新闻报道主体
微博、微信作为时下受关注的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报道新闻的垄断地位,在全国两会这样的国家盛事前,将新闻报道的主体从单一化的媒体扩充为政府、公众、媒体等多元化。丹?吉尔莫认为,草根新闻从业者摧毁了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的垄断权,并将新闻从说教变为对话。[17]唯有政府、媒体、公众真正以平视的角度平等地认识各方关系,方能促进全国两会议题的有效讨论,使三方之间的互动交流长期化。构建双向互动的交互型新闻报道主体,即要求政府、媒体、公众两两之间形成互动的交流模式,相互交织,从各自不同的认知领域来报道两会、解析两会。
1.改善报道媒介框架,增强大众传播意识
“框架”概念源自贝特森,戈夫曼将此引入文化社会学。美国传播学者吉特林将框架理论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吉特林认为,媒介框架是认知、解释和表达的连贯模式,是筛选、强调和排除新闻报道的过程,是事件操纵者组织言论的过程。[18]框架的选取和确定并非随意为之,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互动的结果,媒介的新闻报道框架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媒介角色定位决定。媒介在报道过程中的框架行为具体可体现为宏观构造、微观构造和修辞构造三个层次。宏观构造是对新闻事件社会意义的框定,亦称主题构造;微观构造是对新闻事件具体要素或侧面的处理,也称叙事构造;修辞构造是对新闻事件的语言描述方式或表达风格的界定,也可称为语法构造。[19]
中国民主进程的不断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决定了新闻报道民主话语体系的不断完善。全国两会的性质及其重要性决定了媒体改善两会新闻报道媒介框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宏观上,媒体需要增强大众传播理念,寻找真正有价值、兼具新闻传播规律和政治规律的选题进行报道。注意资源的有效合理分配,例如不应只报道通过了什么提案,可根据对读者的前期关注调查,对深受读者关注却没有通过的提案进行跟踪报道。叙事构造上应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图表结合,具象化地展现全国两会成果报告。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政策,媒体应全面有效地给予解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代艰涩的学术词汇,为政府、媒体与受众三方的长期有效互动积累感情能量。
2.数据统计特色化,呈现报民互动成果
2014年3月,央视与百度、亿赞普公司合作,通过相关指数数据洞察用户对全国两会的关注热点,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实时多维的数据挖掘、深度的大众思想分析和直观易懂的可视化服务,经由《两会直播报道》和《两会解码》进行呈现。“两会新闻”报道与大数据的亲密合作,开启了全新的视角,预示着大数据在政府决策领域和新闻报道领域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两会报道中大数据的运用过于表面化,使报民互动所做的调查结果无法被真正利用。2015年3月,《中国青年报》通过益派咨询进行了网络调查,将结果在进行可视化处理的基础上,结合民意,针对百姓最想问的问题与委员代表对相关议题的回应进行整理、分析,为新闻媒体有效呈现报民互动成果给予了示例。
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运用对新闻媒体的资源背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的地方媒体很难满足,这就要求其发挥本地媒体接近性的特点,创新思路,增加当地受众的情感认同。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与受众进行针对性的互动,巧妙构思版面布局,将互动所得的问题与建议进行分类,邀请相关代表委员或本地的代表委员进行解答,生动呈现互动成果。从小方面入手,对于全国两会中与当地有关的议题进行独家深度报道,倾听非主流群体的声音。2015年3月6日,《解放日报》追访部分发言代表,以《上海代表还原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为题,将之与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与上海代表团的代表们共商国是的画面进行对比,在情感突破的基础上对制度性政策进行讨论,强化接近性。
3.创新“互联网+媒体”行业,实现真正的报网互动
2015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向人大提出“互联网+”战略,即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理念的转变,媒体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先锋队,与互联网相结合已成为必然之势。以前传统媒体只是以新媒体作为通道,现在则把它变成互动的内容。如何在全国两会报道中有效地引导舆论,新旧媒体融合多条线路联合的报道形式成为主流媒体尝试的路径选择。[21]2015年3月,新华报业利用纸质主流媒体、网站、手机报、客户端、微博、微信全媒体矩阵进行全方位出击,在全时段播报特色的基础上,力促全媒体联动融合,推出了《图说两会》《两会微视频》《两会微电台》《影像两会》等创新栏目。多视角的互动使两会报道更为具象化,网络与报纸的巧妙结合促进了两会新闻报道的全面、深刻、即时、有效,提高了受众的阅读体验。《中国青年报》在夯实其特色全国两会栏目《曹林说会》的同时,运用二维码扫描技术,将纸质栏目与曹林评论两会的视频相连接,使纸质的评论声像化。报网互动的同时,也促进了纸媒与受众的有效互动,趣味性与哲理性兼备。
新媒体时代,巧妙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创互动新形式成为传统媒体报道两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备要素。传统媒体可以邀请全国两会代表在其官方微博进行现场微访谈,与受众直接接触互动,或开设微博话题,将新媒体空间内的互动过程整理后进行纸质呈现。在既推广官方网络互动平台的同时,又有效地给予受众反馈。2015年3月15日,“凤凰财经”在总理答记者会结束后,将李克强总理与记者的问答以微信空间内对话的形式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语言简练生动,形式活泼有趣,巧妙地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速度快、信息内容碎片化的特点吸引公众。“央视新闻”微信订阅号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利用微信公共平台,开启《微评》栏目,针对网友提出的问题,以语音回复的形式予以回答,真正做到了创新互动形式,报纸、网络、受众多方三维互动。
(三)退场:突破传统叙事模式,发散两会余热
传统媒体习惯采用典型的线性叙事模式,以时间为维度进行新闻报道。随着全国两会闭幕,两会新闻报道也随之结束。柯林斯认为,情感通常被视为体验,它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突然的和激烈的。短期情感会将单一的互动仪式推向高潮,而长期情感的建立则有助于互动仪式链条的构建。[22]全国两会作为阶段性的政治会议,具有时间限制,传统媒体将此阶段形成的短期情感培养成长期情感,则需要以此为契机与受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发散两会余热。两会是极具政治色彩的会议,这对相关媒体的报道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保证基本会议报道的同时又足以引起受众兴趣,花絮报道作为一种会议政策报道的形式,可以说是在市场、政府的双重因素影响下的一种创新。[23]两会花絮报道的出现既可以让受众看到代表委员严肃工作外的另一面,又可以展现两会背后各方工作人员的艰辛。然而网络的匿名性和扩散性容易使一心想要与受众共舞的传统媒体陷入狂欢,过度迎合受众,由此造成两会严肃氛围下的泛娱乐化现象。媒体具有对受众进行舆论引导的责任与义务,不能一味地迎合受众。笔者建议,传统媒体可以突破以往的叙事模式,将两会花絮报道以幕后故事的形式在两会结束后于网络平台中进行呈现。互联网空间内信息的扩散性传播模式和相对活泼的舆论环境有利于花絮报道的传播。两会结束后的时间限定也不容易使受众模糊两会焦点,在关注公共议题的基础上,促进受众对两会的全方位理解,发散两会余热。
自媒体时代,人人皆有麦克风。传统媒体要想突破固有模式,在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中出新出彩,就要积极利用已有资源,改善媒介框架,增强大众传播理念,从受众的角度考虑选题,创新互动新形式,进行报民有效互动,创建决策者、媒体、受众多方多维互动模式,与受众真正平等对话。(靖鸣为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燕丹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参考文献:
[1]侯洪,胡琍,姚岚.中国新闻传播格局的新气象——2011年“两会”报道的价值学分析[J].现代传播,2011(5).
[2]冯启俊.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微电台传播[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侯洪,胡琍,姚岚.中国新闻传播格局的新气象——2011年“两会”报道的价值学分析[J].现代传播,2011(5).
[4]王宏涛,王宏武.社交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3(2).
[5]唐庆文,赵文雯.传播学视阈下“微博议政”的现实意义——以2010年两会为例[J].媒体时代,2012(5).
[6]曹焕荣.最大的亮点是创新——人民日报2013年两会报道回眸[J].新闻战线,2013(4).
[7]汪青云,徐娟.基于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两会网络新闻专题分析[J].新闻知识,2011(7).
[8]郑保卫,樊亚平.我国公共新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新闻记者,2008(8).
[9]政协委员批采访两会记者太多:人数比代表委员还多[EB/OL].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03/5902554.html.
[10]弓艳红.浅析“两会”新闻网络传播方式的转变[J].新闻世界,2014(6).
[11]胡迎花.“两会”报道热点话题研究——以《南方都市报》近五年“两会”报道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2]金涛.政治新闻的泛娱乐化现象析——从媒体大战看“两会”报道的一种不良倾向[J].新闻记者,2004(4).
[13]曹林.“两会”报道,不可不守两个规律[J].新闻与写作,2012(4).
[14]高东.“两会”报道的内容构成及新闻价值分析[J].新闻记者,2009(6).
[15]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9.
[16]王海潮.与受众共舞——互动视角下的记者微博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17]Dan Gillmor.We the Media[M].0’Reilly Media,2003.
[18]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3-14.
[19]贺蕾.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D].复旦大学,2012.
[20]解读: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EB/OL].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0305/3832729.shtml.
[21]岳琳.论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以“两会”新闻报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9).
[22]冯启俊.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微电台互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3]陈柏羽.“两会”报道花絮化刍论——以南方都市报为例[J].青年记者,2009(9).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