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我们迎来抗战胜利70周年,延安时期为组织群众、展开抗战而创立的新闻工作群众路线指导中国新闻实践也走过了70多年。延安时期形成的生动体现我党群众路线的群众办报思想,成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在深化改革、推进开放的今天,在新的社会媒体语境下,充分认识我党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现实价值,始终不渝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改进文风,坚持为群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群众路线;再认识
2015年,我们迎来抗战胜利70周年,我党创立“群众办报”思想并指导我国新闻实践也走过了70多年。任何理论的形成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同,都是社会实践推动的结果,“群众办报”思想的形成,也是出于当时广泛发动群众、壮大革命队伍、全面抗击日寇的需要。“群众办报”的群众路线指引我国新闻实践70多年,在十八大后得到进一步加强。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当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保障十八大会议精神的全面落实。[1]全国新闻界应声而动,在已经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走转改”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取得了积极效果。
一、“群众办报”思想的形成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办报刊的指导思想,对新闻传播理论进行了有力的发展,对自身的新闻传播思想进行了积极的创新探索,提高了对新闻事业作用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主张和方针,为党的新闻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
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正是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创造性地引入到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中来,为革命年代新闻传播工作找到了正确方向。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树立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二是要采取正确的方法领导人民群众。核心是一切来自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要求直接影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1942年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解放日报》的改版时指出,《解放日报》要反映群众的活动,充实下层消息,并为《解放日报》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1944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给《抗战日报》的指示中指出:“给晋绥边区人民办报,应根据当地人民的需要(联系群众,为群众服务),否则便是脱离群众,失掉了地方性的指导意义。”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接见《晋绥日报》编辑人员时,全面阐明了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关系,指出党的报纸也要依靠大家来办,依靠全体人民来办,依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依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贯彻“群众办报”的指导思想使得人民群众成为办报的主体之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这一点: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从群众的需要和喜好入手,加强对群众意见的反馈,及时调整办报的内容和形式,这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虽然社会语境发生了变化,我们早已从战争状态进入到了和平建设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但是这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办报思想,仍然有其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多样,获取信息的渠道更趋多元,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人们可以实时地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互联网、手机等移动智能互联终端的普及,大大突破了人们对信息接触的时空限制。不过,虽然传递信息的介质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党报发展到了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多种媒体形态,但从现实的运作来看,哪家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并积极吸纳群众参与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与他们进行良好的互动,哪家媒体就能够发展得更快更好,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就能不断提升。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越是在信息碎片化、信息鱼龙混杂的当下,越是在传统权威媒体受到冲击和质疑的新媒体时代,越是要突出群众在媒体中的主体地位,及时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的多方面需求。
二、坚持“群众办报”方针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群众办报”口号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创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群众办报”的办报方针,用于指导党的新闻传播实践,大大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具有鲜明无产阶级特色的新闻传播思想的成熟和发展,构建起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一直影响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当下,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世界日趋一体化,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新闻传播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几乎全部领域。面对种种机遇和挑战,党的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成为党和群众紧密联系的重要纽带和途径。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传播事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新闻媒体传播需要与时俱进,新闻传播理论需要联系实际进行创新,要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形象而清晰地告诉群众前进的道路,指出前进的方向,用道理说服群众。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对于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特别是构建国家软实力,都是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需要适应信息传播模式的转变。信息传播已不是简单“你传播我接收”的模式,人们有着主动参与信息传播的意愿和技术条件,在“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一个广播台”的背景下,必然需要我们进一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与方式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坐等群众来信或者热线来电,然后进行反馈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群众主动表达意愿的需求。因此,媒体应主动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变化,建立动态化、常态化的沟通模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微博、微信、网络发言的关注上来,通过分析、判断,实时地了解群众的需求。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中,对于群众信息需求的关注和满足,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党的新闻传播媒体在舆论中的引领地位。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要牢牢把握将党的方针政策有效地传播到群众中去这个关键。党和政府大政方针政策的提出往往有着长远的战略考虑,通常又同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现实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好的政策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地发挥应有的效应,这就需要媒体将这些具有抽象性的政策方针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报道,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信息环境。中国梦的践行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每个人自己的理想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通过结合群众日常生活,从平凡人、平凡事入手,将什么是中国梦,如何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如何将个人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充分地说清楚。
三、坚持实事求是,需要大力改进文风贴近群众
新闻传播是一种符号的再现,即通过对信息进行符号的编码,形成文本或音频、视频作品,告知受众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来应对各种变动。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传播的有效性,将信息传播转变为人们的实际行动,或者转化为他们的思想精神动力,就需要在文本、视音频符号的制作上下真功夫,下大功夫,下苦功夫。不同媒体的符号制作通常表现为传播的文风。传播的文风与群众文化信息的接收水平密切相关。延安时期,毛泽东为了解决文风问题,曾经作过《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演讲,要求全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要求全党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同志严厉批评一些同志仅凭主观想象,凭一时的热情,凭死的书本办事,只会甲乙丙丁地罗列现象,只会写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没有科学的态度,没有群众的根基,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他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指出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进而强调新闻媒体要不断改进文风,“要让识字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听得懂”。1942年《解放日报》的改版,是改进新闻报道文风的重要体现,“文风朴实”“贴近群众”成为当时评价报纸优劣的标准之一,这对以后中国的新闻报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下,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更需要新闻传播在文风上下功夫,不仅要广泛覆盖、浅显易懂,而且要准确传递、专业报道,即在浅显易懂广泛报道的基础上,要提升文字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和专业性。特别是在新媒体语境下,火星文、新词汇层出不穷,同样的词语,含义却发生了变化。而党的传统媒体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权威性和公信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新闻的理解和接受。“给力”“点赞”“正能量”等词语的流行,体现了《人民日报》等党报新闻传播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但是在一些媒体中,也存在着一味地生造词汇,迎合低级趣味;或是滥用调侃腔调戏说严肃事件,希望以此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或肆意夸张放大丑恶现象,降低媒体审美标准的现象,导致了部分媒体远离群众的实际需要,丧失了一个媒体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因此,坚持实事求是,纠正新闻媒体的不良文风,改正哗众取宠、肆意煽情的恶俗做法,是当下新闻传播环境得以净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闻报道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展示世界的变化。在文本符号的制作过程中,要及时关注人们的言说交流语境的变化,尤其是网络语言对日常话语的影响,分享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及娱乐新闻信息,始终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广大群众,使党的新闻传播内容与方式方法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树立起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契合时代的脉搏,坚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注重群众的现实需求。要将富有深刻内涵的风格与内容结合起来,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想要吸引群众,重要的不仅仅在于所要报道的内容,还在于报道的方式。将简单的问题描述得错综复杂甚至故弄玄虚,是目前新闻报道中时有发生的一种不良文风;将原本重要的问题掐头去尾片断呈现,尤其是只截取最吸引眼球的部分加以演绎,或者干脆做个标题党,而忽略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其有机联系,更是目前媒体的一种不良文风。这都不利于真正满足群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