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6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媒体融合在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空间延伸

卢毅刚

2015年07月14日14:18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步入21世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播媒介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从报纸、广播、电视,到新兴的博客、微博、微信等,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媒体所带来的不同层面的可能性,包括传播速度、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思维等。正如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所言,媒介的变化不仅是指传播内容上的改变,同时也指传播环境上的变化,这样的改变创造了一个新的传播环境,一个新的传播时代,推动构建了一个新的媒介空间。同时,媒介作为我们了解周围环境的重要桥梁,媒介新的发展也会使得身处其中的个人空间发生重要改变,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人空间的扩散、管理公共事务热情的增加等,使得原本私密的个人空间逐渐拓展到公共空间,为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对接提供了可能性。所以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新传播时代中,新的媒介空间从认知、态度、行为三个方面对个人空间形成影响,同时,新媒介空间对公共空间形成了降解的作用。

关键词:媒体融合;互联网时代;公共空间;延伸

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的传播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从网络的出现开始,媒体的传播就逐步进入到另一个新的传播时代之中。这个新的传播时代不仅指媒介在传播技术上的革新变化,而如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一样,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真正有价值、意义的并不是时代传播的内容,而应是传播工具所带来的时代思维以及社会变革的可能性[1]。所以在新传播时代下,媒介的传播正在为我们搭建一个新媒介空间,这个空间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与讨论。

一、新的媒介生态催生新的表意空间

受众分层自我意识的觉醒: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受众已经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呈现出分层化的趋势。在这个新的传播语境下,受众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都成为了分层的标准。在受众分层化、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下,媒体出于商业目的会不断对受众进行细分,并满足这些细分受众的需求。这看似只是自我需求的增长,其实却是传播语境在激发着受众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逐渐从集体意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互动平台奠定公共空间基础:在新传播时代下,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建立起了更为广阔的互动平台。这样的互动平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依靠新的传播手段,比如微博、微信等,拓宽了人与人交往的范围。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熟人圈子的社交,而是一种新建的人际关系网络,在网络上与从未谋面的网友们分享、交流、讨论已经成为了公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若这样的社会生活成为一种常态,将会为展开广泛的理性的社会讨论、建立公共空间奠定基础。

每一个个人空间都是一个发声器:在传统的传播语境下,大众媒介扮演固定的传者角色,负责发布社会信息,代表社会舆论发言,公众扮演固定的受者角色负责接收信息。而新传播语境下,传者和受者的角色不再是固定不变。借助社交性的媒介工具,传受双方都拥有了发布信息的能力,以往的传者可能会成为受者,以往的受者也会成为传者。每一个个人空间都是一个发声器,每一个个人空间都可以为自己代言。新传播语境中,话语权的下放不断激发着大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个人空间也得到了扩散,逐渐拓展到公共空间。

还需要注意:互联网媒介在新传播语境下传播政治文化时存在的问题。新媒介的出现就像是“兴奋剂”,打破了传统媒介意见垄断的局面。意见量的级数增长和级数传播代表了在压抑状态下公众的释放和自我救赎。当网络、微博、手机扮演着私人领域媒介的角色时,很快的触发了以往公众处于“半沉默”状态下的政治参与意识,这种意识从一种“摸不着、够不到”的感觉转换成“只有想不到,没有不跟随”的情况。我们不仅仅迎来的是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更是一个“全民评论员”的时代。应该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完全是新媒介产生带来的变化,恰当的说新媒介的出现只是给积蓄已久的公众政治参与意识提供了展现的平台和活跃的机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公众的质量表现为参差不齐。公众在知识层面、素质等方面的水平有所差异且能力有限,导致表达出的意思有的会带有情绪色彩,有的会感性居多而缺乏理性。比如利用微博表达出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一种再现形式,他可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往往一开始由于过于浓厚的情绪激凸意识使其经常走向舆论监督的畸变形态。

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