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的初级阶段,大数据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许多社会伦理问题,而这些伦理问题已日益严重。愈来愈多的人不可避免地卷入与大数据背后那股“操纵力量”博弈的洪流,人们的“数据权益”、自由发展等,令人担忧。本文从分析大数据伦理困境背后的生成机制入手,提出重构伦理观,实现网络治理转向,以真正形成一个和谐共存的网络新秩序。
关键词:大数据;垄断;网络伦理;信息侵权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在深刻变革社会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伦理问题。数据垄断产生“数字鸿沟”,个体信息权益的实现令人堪忧,隐私边界日益模糊不清,“数字足迹”瓦解人类天生的记忆力,甚至人的自由意志遭受“大数据探索”这一新的科研范式侵犯,这些“伦理之困”绝非耸人听闻。即“世界数据化”引发的伦理争议,对当代社会秩序与人伦规范构成了严重冲击,传统伦理价值观亦遭受前所未有的解构与破坏。除一些学者继续怀疑“大数据伦理困境是否存在”外,愈来愈多的人不可避免地卷入与大数据背后那股“操纵力量”博弈的洪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如何认清大数据伦理困境,重构伦理价值观与网络新秩序,实现伦理治理转向,无疑显得日益迫切。
一、大数据来袭与网络伦理困境
当前的“大数据困境”,与《楚门的世界》的主人公楚门所处的境遇极为相似。我们被人为操控的“美好世界”,何尝不是楚门生活的海景小城,不同的是楚门还有一个逃离去处,而我们不得不继续面对伦理困境丛生的“大数据社会”。
一方面大数据造成的“数据垄断”无处不在,导致信息侵权与权益分配不公。首先,大数据的挖掘和使用被行业巨头、政府主导,如国内的百度、腾讯,国外的FACEBOOK、微软、谷歌,这些公司牢牢把握数据源与技术优势,几乎垄断了大数据市场。无论个体还是国家,皆有可能成为垄断的牺牲品。“棱镜门”事件即是一则典型案例。事件被揭露后,美国政府及谷歌等几大公司,都没有进行有效回应,且有迹象表明这一监控他国的“棱镜计划”仍在继续,这严重破坏国家间的互信;其次,一些公司或组织通过大数据深度加工,精确地了解市场需求、用户心理,预测竞争者动向,使公司业绩突飞猛涨。
然而这些“数据红利”源于所有用户数据信息的让渡,先不论已享受智能化便利的人群,那些偏远山区的民众也在忍受各类推送信息干扰,成为大数据营销下的广告靶子。还有微信6.1版本为展开广告营销的背后,不少用户更不情愿忍受刷屏之苦,这些都折射出数据垄断背后的应用伦理困境。
另一方面,大数据带来的“数字记忆”或人的自由发展问题,无时无刻不令人忧虑。所谓数字记忆,即指数字化生存的状态下,所有行为留下的数据足迹,会被永久记忆,一般人无法删除,“遗忘的权利”被剥夺,这颠覆了生物规律。甚至可以说,这一“数字记忆”模式会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数据的奴隶”。英国的维克托·舍恩伯格在《删除》[1]一书中也提到,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正在瓦解我们天生的遗忘能力,“数字王国”记住了那些有时最好被遗忘的信息,如facebook上照片会被网络永远铭记,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发展。
而对人的自由发展来说,大数据分析主要是基于相关性,直接得出结论或规律,导致这一结论背后的原因分析却被忽略。著名的案例有“啤酒和尿布摆在一起可以增加销量”,没有人能给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对于商家来说解释也并不重要。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当人类被这些“数据决策”推动,被“数据规律”控制,这可能会令人类失去尊严。
同样基于数据分析的相关性,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个人数据,汇聚后即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隐私暴露。如《纽约时报》曾报道一家公司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确定顾客是否怀孕。一天公司将购买与妊娠有关物品的优惠券送给一位少女,少女父亲得知后非常恼怒。公司的做法也引起人们不满,因为它泄露了公民隐私。问题是,这些单独信息公开无所谓隐私,且又都是少女主动让渡的。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