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需要新闻工作者有较高的个人思想道德与文化修养,需要新闻工作者走向基层接近广大群众,更需要在新闻采写中坚持新闻原则,注意新闻作品各个细节,坚持新闻职业道德与操守。作为对中国问题的中国媒体解读,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是一种媒体内容和传播形式的有机统一,作品带给从业者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获奖作品中呈现出的一些必备和共有的要素是媒体从业者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传播;基本要素
每年评选一次的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也是检阅年度新闻作品的一把标尺。这些作品在尊重新闻规律、强调真实和主题阐述方面观点鲜明, 形式富于创新,而且在语言文字表达和技术制作方面独具匠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结合近年来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笔者发现了一些共性的特征,对于新闻从业者有着重要的启示性。
一、新闻题材的重大性
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引起观众的兴趣,能否以新鲜的、强烈的、集中的内涵刺激观众涣散的注意心态,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看是否具有新闻重大性,就是所报道的内容是否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是不是触及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它反映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等具不具备社会关注度。尤其是获奖作品,选材的重大性尤为重要。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新闻奖评委方延明曾说:获奖作品首先具有的就是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国家意识,全局意识[1]。
第24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系列报道《寻找可游泳的河》,就是在全球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以“清清河水,共同呵护”为主题,在浙江省省内寻找可游泳的河流,节目从最初的“寻河”、再到后来的“问水”,敢于直面矛盾说真话,从群众关切的问题出发来主动设置议题,节目不仅选材重大,而且报道客观、平衡、准确,富于理性,有效地引领了舆论,更为重要的是,从“寻找可游泳”的河到“五水共治”,最后得出的舆论导向是:治水已经成为浙江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的突破口。
同样,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电视专题《地沟油,你去了哪里》也就抓住群众最为关心的餐桌大事——地沟油问题说起,追根溯源,记者从京郊养猪户炼制地沟油说起,到暗访加工现场整个过程,一直到最后对地沟油的销售环节和运输等整个环节进行了漓淋尽致的跟踪采访,可以说,地沟油关系老百姓餐桌食品安全,加上记者整个环节的完整呈现,让人看的酣畅淋漓,最终以无可争议的优势获得中国新闻奖。
二、新闻事件的典型性
日常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这是新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如何在万千新闻资源中挑选具有典型性的线索充分报道,是新闻从业者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一件新闻作品在评奖中脱颖而出的秘诀所在。那么,新闻事件的典型性体现在那些方面?纵观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是紧扣当下的热点事件寻求新闻事件的典型性。获得21届中国新闻奖的湖州市广播电视台拍摄的《专车专营,德清校车实现城乡全覆盖》就是在全国校车交通事故频频发生,校车安全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的大背景下,挑选了德清在启动校车方面的典型事例,紧紧抓住德清校车的两个特点:一是专车专营,二是城乡全覆盖,全面深刻剖析了德清校车运营以来的各项规范程序和典型做法以及带给各地区开展校车运营的启示。节目有大背景也有小视角,生动凸显了德清校车关注孩子安全、关注国家未来,并体现政府责任的引导和示范意义;二是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寻找典型性。中国新闻奖中,一个县级电视台——湖南宁乡县广播电视台选送的电视专题《把粮食存进“银行”里》能获得电视类一等奖。这件作品之所以能从县级电视台一层层评选到中国新闻奖,最引人关注的是节目对“粮食银行”这一新鲜事物迸发出来的强劲的生命力进行了深刻剖析,其具有的典型代表性和延伸出来的社会价值不言而喻,特别是事件本身的典型性在评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上角度新颖、内容丰富、贴近基层,从而获得中国新闻奖。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