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5年第4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从生活方式与审美心理看城乡观众的收视取向

曾学远

2015年08月24日09:50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摘要】 数据表明,城乡收视差异和外在收视条件关系不大,其根源在于城乡观众因生产、交往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别鲜明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心理。通过探究城乡观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审美心理及其在收视取向上的表现,可准确把握这种差异的规律与方向,从中找到平衡点和重合点,令电视节目摆脱局限,收获城乡观众的共同感动。

【关键词】城乡差异;生活方式;审美心理;收视率

2015年初,当央视春晚一如既往在江西省城市观众中拔得收视头筹时,该省乡村观众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天气预报、法制与情感类专题节目。城乡观众收视取向差异无所不在。本文依托收视及其他调查数据,从社会文化与审美心理等角度,探讨城乡观众的收视取向。

一、外在收视条件并非导致城乡收视差异的主因

首先,收视条件体现为频道覆盖率,因为覆盖率是一种不受观众,尤其是个体观众主观意愿左右的信号通达的外在指标,也是节目信息获得传递的硬性条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按照央视—索福瑞(CSM)发布的《江西省2014年基础研究报告》,本文选取了下面要涉及的主要频道的“图像和声音均清晰的频道覆盖率”数据,结合这些频道全天(6:00-24:00)平均收视率,形成图1。

该图显示,城乡覆盖率差异很小,远没有收视率起伏剧烈;覆盖率和收视率的曲线很不一致,甚至存在较大错位,尤其是央视少儿频道、央视8套、湖南金鹰卡通频道,乡村覆盖率低于城市,但收视率却高于城市;江西都市频道(JXTV2)城乡覆盖率都不及多个频道,城乡收视率却都高居第一。

表1中,仅江西都市频道《晚间800》、《都市欢乐送》的城乡覆盖率与收视率差异一致,都是乡村低于城市;同为该频道的《复仇天使》却反过来,乡村覆盖率低于城市,收视率却高于城市,另外8个节目均是如此。这种覆盖率低而收视率高的情况,更加凸显观众的主观收视取向。

城乡收视条件客观而微小的差异,并非城乡收视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所列举的大部分节目,恰恰与这种外在收视条件形成了反差。在电视信号日益通达、城乡收视越来越便利的当今,观众的内在因素才是收视差异的根源所在,这种因素来自观众的主观意愿,包含了城乡因生产、交往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别鲜明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心理。

二、城乡观众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心理差异

综合来看,城乡观众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频道选择,乡村观众对权威大台有更大的偏好,对中央级频道和省级上星频道的选择多于城市观众,而对省级地面频道、市县级频道的选择少于城市观众。相比城市观众,乡村观众青睐权威知名的频道,对于身边县级台“出奇的冷漠”。[1]反观城市观众,他们在省级地面频道、市县级频道投入了更多关注。(见图2)

权威是一种不用验证的威力与秩序,在其面前,人们更多的是怀抱敬畏地听从信服。乡村观众的这种取向证明了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理论,即乡村文化遵从一种“亚普罗”(后译“阿波罗”)模式,认定宇宙有一个超人力的本来秩序,人们接受它,安于其位。显然,这个模式来自于乡村迥别于城市的生产方式,即更多地依赖天力,按照时序劳作。时序超于人力,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敬畏、服从。[2]这个特点决定了乡村观众的社会文化心理,即对固有秩序的认同与遵从,在其审美评判中,则外界角色须以其可识别性和上下层次,法制、规律、真相须以毋庸质疑的权威性,赢得瞩目。

另外,在社会交往上,乡村耕作注定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不能太大,尽管现在交通、通讯条件大为改善,但实体的空间不可能改变,乡村交往圈依然较城市稳定单一,多靠个人身体辐射,个人生活世界与外部社会几乎重叠,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常常不很明晰。[3]这种生活方式,又令乡村观众的审美评判更重实际。这个实际不能简单理解为实用,而是在固有的权威、秩序之下,以个人情感对待事物,在更加直观、亲密中达成与外界的互通乃至融合。

城市恰好相反,这种由人力加工构造的复杂聚落,更多地仰赖人力维持;人与人的依赖度提高,迫使人们调解自我,制定规则,达成集体意识,确保日常运行;个人生活高度程式化、标准化、规则化;面对远较乡村阔大的人际交往圈,人们无法处处身体力行,而往往不得不以符号化的方式,在缺席状态下交流沟通,[4]进而使城市观众的审美趣好,带有更多的人为设定性、游戏性、变动性和符号性。

城乡观众不同的生产、交往等生活方式,决定了两者审美心理的差异,并在电视收视取向上显露无遗。

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