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5年第9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纸媒类新媒体灾难性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探析

——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报道为例

甄雪芸

2015年09月02日10:49  来源:视听  手机看新闻

6月1日,由南京开往重庆的“东方之星”客轮在湖北监利遭遇龙卷风,船体倾覆,各路媒体对此次事件进行了持续的报道。6月13日,“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的搜救工作已经结束,但对网络媒体在此次灾难性报道中表现的争议却远没有结束。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纸媒创办的新媒体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缺乏。

一、表现

(一)自恃机巧的卖萌

6月2日早晨《湖北日报》发布了《国务院表示事故为“因大风大雨造成的沉船事件”》的消息,但在当日下午5点30分左右更新微博并发表致歉声明,称早前发布的消息源于一次内部交流的阶段性分析,不准确、不全面,系把关不严……在最后还附上一个楚楚可怜的网络表情。暂且不去评判该微博背后耐人寻味的东西,但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使用萌表情,让人接受不了,专栏作家连鹏随后发表微博评论称“道歉值得称赞,但这么严肃的事还卖萌,不恰不妥,请专业点”。诚然,网络语言大多轻松,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但这样的特点也应该分时间和场合,像在这种大的灾难面前,本就是人文关怀缺失的一种表现。

(二)“兴邦模式”的滥用

“多难兴邦”本来是温家宝同志在2008年视察汶川地震救援工作时所说的,本意是说从苦难中坚挺过来的国家一定会更加昌盛。但在此的“兴邦模式”却多含讽刺意味,是说媒体轻视灾难本身,只顾歌颂救援工作或者救援人员先进事迹的现象。“兴邦模式”由来已久,只是在这次“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被滥用,甚至于激起一些学者、受众的反感。知名青年作家西坡就针对此次事件总结出网络媒体的报道“十大恶心标题”,其中就有人民日报微信客户端在6月5日发布的“救援一线,中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啦”,这篇文章在网上受到广泛热议,也引发一些知名学者和资深媒体人再次对“兴邦模式”被滥用的大讨论。在新媒体平台上,纸媒尤其是官媒加强了“兴邦模式”文宣手法的使用,让急于了解灾情的受众不胜其烦。适度的“兴邦宣传”可以鼓舞士气,增强民众信心,但大规模的避重就轻,忽视人文关怀,是受众所不能容忍的。

二、原因

造成新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我国新闻政策的压力,也有媒体性质、人员素养的问题。

首先,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政策在我国的传统新闻价值观中,注重追求“和谐”的舆论环境,强调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正面宣传必须占主导地位。其中最突出的是在灾难性报道中的视角选择问题。即使面对像地震、洪水、沉船这样重大的灾难性事件,媒体也会倾向于负面题材正面操作的报道思维,侧重于报道灾难的救援工作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英雄人物。但这在无形中使得媒体忽视了灾难无情、人性脆弱等基本灾难事实。

其次,新媒体快与慢的悖论。新媒体与纸媒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新媒体可以做到即时发布,而纸媒的时效性较差,在纸媒抢占新媒体“山头”后,就积极向新媒体的“快”靠拢,但每个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快”也有快的弊端,事件发生后各家媒体都希望抢占第一落脚,以致造成一些媒体形成了先报道后澄清的惯例,尤其是收到受众迫切需要的信息后往往略过媒体“把关”的环节直接发布,在此类的灾难性报道中易造成语调、姿态上的不严谨或者冷漠,将灾难性信息变成邀功的筹码,不管媒体是否能借此一战成名,都伤害了遇难家属的感情,人文关怀也在这种新闻的争抢中丧失。

第三,新媒体运营者专业素养欠佳。新媒体是倚仗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在互联网进入我国二十年的时间里,新闻业中既熟悉互联网传播技巧,又有深厚的理论专业素养的人才凤毛麟角。因此,现今活跃在新媒体领域里的人大多是技术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容易造成情绪失控,以缺乏人文关怀的语调和姿态进行灾难性报道。

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