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本应该按照真实客观的原则发布信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意间助长了谣言的传播。本文认为,新闻工作者由于过分追求离奇故事、恶性竞争、跟风报道、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沦丧等原因都有可能助长谣言的传播,而新闻从业者提升自律意识、增强学习意识以及新闻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则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对谣言的传播。
关键词:谣言传播;新闻媒体;谣言防控;谣言危害
一、研究背景
谣言作为一种畸变的舆论形态,发生于每个历史时期,存在于每一种社会形态,任何人都无法忽视其对个人生活和国家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冲击。正是由于谣言传播可能会对社会造成的种种不利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投身到谣言研究中来。
以往学者对谣言的研究大都聚焦于谣言的特点、传播形态、影响因素、社会影响等方面,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谣言产生的来源问题。本文从新闻媒体与谣言传播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媒体对谣言的传播和放大作用,并就如何避免谣言的传播问题提出了建议。
作为传播信息的专业化组织,新闻媒体每天在发布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会不时涌现出一些不实消息和虚假新闻。而在诸多虚假新闻中,除了部分是因为缺乏职业道德的新闻从业者完全编造杜撰的以外,相当一部分虚假新闻都来源于未经仔细调查核实的谣言。
二、新闻媒体传播谣言的原因分析
那么,为何坊间流传的谣言会被专业化的新闻采集机构所采用?本文认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部分新闻从业者对“新闻价值”的曲解: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只顾追求离奇怪诞的事件而忽视了对真相的挖掘。“新闻是从正常事件流中脱轨而出的信息,是人们正常预期的中断。”也就是说,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越具有新闻价值。于是媒体常常去追逐那些异乎寻常、出乎意料的事件。如今流行的许多谣言不仅在内容上十分离奇,而且在形式上还十分仿真:不仅记录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还配有数据和附图,从外观上很容易迷惑公众。而一些新闻工作者由于消极懈怠,不肯花时间去仔细核实消息的来源出处,便直接引用或转载这些谣言。
2.部分新闻从业者缺乏职业道德,为了制造新闻点扩大事实、刻意炒作。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为了追求点击率、发行量、收视率等,不惜以损害新闻真实性为前提,为了最大程度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而对一些事实进行歪曲夸大,极尽渲染之能大肆炒作,结果在夸张炒作之中无形间传播了谣言。
3.部分新闻从业者专业素养不够,错误解读了事实真相引发了谣言。知识的爆炸与学科的交叉融合对新闻工作者采编新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兴的重大科技成果,也使得以往相对陌生的专业名词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而新闻工作者如果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就会在报道中误解或不当地转述原始资料。比如2013年6月25日,北京某媒体发表的《微博热点三分之一是谣言》一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各方议论。而这则消息的原始出处为当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报告原文中提到的是“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1]由此可以看出,这则谣言很明显是由于编辑自身业务素养不够而严重误解了原文所导致的。
4.新闻评论中的事件性信息一旦错误便容易被放大。以往学者对谣言和虚假新闻的关注常常聚焦在直接的谣言,而忽略了一些间接隐藏谣言的地方。其中新闻评论中传递的信息便是最容易被忽略之处。一般而言,人们在阅读评论时更关注评论的逻辑形式,如逻辑是否周密,行文是否流畅等,但人们很容易忽略其立论的依据与评论的由头是否真实准确。《中国青年报》就曾出现过由评论引发的谣言。2004年8月24日该报的“冰点时评”栏目发表了一篇《为什么第二代身份证要日本企业造》评论,评论的由头是雅虎中国转载《国际先驱导报》的一篇报道,指出中国6个试点城市的第二代身份证印制业务将由一家日本企业承担。文章发表后,公安机关立即辟谣指出交给公安机关以外企业印刷的只是身份证的坯型,而公民的私人资料必须由公安机关取回坯型后进行打印和芯片输入,绝不会出现公民个人资料泄密的情况。事后中青报在澄清事实真相的同时也承认在编辑该评论时没有去查阅核实原报道。由此可见,如果引发评论的由头本身就有误,那么其整个评论就会毫无意义;而另一方面,评论作者在论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如果用于阐明观点的材料或说明论点的证据是假的,整个评论也将毫无说服力。如今许多评论版都对社会开放,许多评论文章都来自社会公众的投稿,面对评论稿源的多元化,评论编辑如果不对评论文章的由头和论据一一把关核实的话,谣言便很容易借助评论这一特殊的渠道而被传播。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