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8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纸媒新视觉观感对副刊的异化

苏世胜

2015年09月09日14:37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在新闻产业商业化和现代传媒手段多样化的社会变革中,报纸副刊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其功能和文学性受到了质疑。围绕报纸副刊在全媒体生态下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但不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来看,还是从在时代变迁中发挥的作用来看,副刊的文学性有着新闻元素难以取代的作用,本文通过纸媒新视觉观感对副刊文学性淡化的关注,阐述了新闻性与文学性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副刊在报业变革的大潮中,应该坚守文学性这一特质,为多元社会输送优良的精神钙质。

关键词:纸媒变革;新视觉观感;副刊文学性

副刊历来是纸质媒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版面,除了配合媒介弘扬社会正气,丰富文化生活外,主要通过文学性的思想渗透,艺术感染,情感融入,培育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深受读者的喜欢,拥有不少的文学爱好者和撰稿人,栽培了一批艺术人才,被誉为报纸的灵魂,审视世态人心的眼睛。

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纸质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出现了濒临消亡的危机,副刊自然也就很难独善其身了,从注重文学色彩向休闲娱乐、生活小资等方面转型,似乎纸质媒体的不景气脱不了副刊的干系,这种缘木求鱼的做法,不仅削弱了副刊的文学性,而且危及副刊的生存与发展,这一倾向值得引起人们的思考与关注。

一、副刊从味变到质变的危机

在中国传统鉴赏习惯中,人们对报纸的需求,除了从中获取新闻信息外,深层次阅读主要体现在副刊上。新闻是易碎品,在获取信息后其功能基本就消失了。而通过对副刊作品的阅读,可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甄别社会的真善美、假丑恶,获得陶冶情操,颐养情性,修炼品格,提升境界的养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新闻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形成了互扬其长的效果。从这一意义上讲,副刊是新闻纸的延续,比新闻作品更厚重,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但翻阅当今的一些报纸,极力在追求新潮上下功夫,刻意打造所谓新视觉冲击力。在版式上过度进行美术化装饰,图解化处理,不管图案、色彩与文章有没有关系,只要好看、能吸引感官就往上贴,硬将一些很有可读性、本该用文字叙述的新闻事件肢解为图标,特意凸显模块质感,甚至靠“标题党”忽悠眼球,只看题目还是很震撼的,再看内文却有一种上当的感觉。在新闻表现上,不要叙述手法,不在乎内在结构联系,完全违背了新闻的传统规律。

新闻纸媒的这种嬗变,反映在文学副刊上也是如此,不仅对版面进行调整压缩,而且主张向非文学副刊转变,在版式上极尽包装,肆意渲染,甚至给每篇文章都进行配图,弄得花里胡哨,有的图和文之间,看不出内容上的必然联系。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副刊本末倒置,图片占有的比重往往大于文章,不知是为了让人读文还是看图,如果说为看图,又为何不去看画报、摄影杂志,非要看副刊呢?这种视觉上的转变,体现在内容上,把什么东西都往副刊里塞,休闲类、消遣类、情感类、时尚类、生活类等都成了副刊的宠儿,把副刊弄成了大杂烩,四不像。在质量上不注重思想艺术品位,格调低俗,缺乏精气神,没有厚重感,弥漫着浮泛之气,一味地附庸风雅,沦为放任闲情时的慰藉,无聊时的快餐,丢失了副刊原有的钙质和养分,只剩下徒有虚名的空壳了。

全媒体的快速崛起,推动了传媒行业的剧烈变革,引发了白热化的竞争。纸媒在适应变革,融入新媒体时代中必须洗心革面,脱胎换骨,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这种变革不等于形式上的翻新,版式上的过度修饰,而且更应该注重质量上的提升,内容上的创新,才能为社会提供喜闻乐见的作品,把外观包装得再漂亮,没有营养丰富的内涵,只能算花拳秀腿。一个人穿花袄叫时尚,一城人都穿花袄就成落俗了。任何时候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一旦形式大于内容就会失真。报纸副刊“如果以消闲为主要功能,就与大众的最大需求脱节。[1]”这种由味变到质变的异化,背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绝对不能提倡的。

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