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郭少雅
人民网北京9月25日电 今天下午,由首都女记协、北京市妇联和人民日报社人民网联合主办的“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点赞”首都女新闻工作者演讲比赛决赛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举行。
以下是农民日报社郭少雅的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来自农民日报的郭少雅。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动山摇,一条保障灾区粮食供应的指令发往千里之外的黑龙江,三天之内,满载2460吨大米的粮食专列从北大荒发往灾区。在座的各位可能都知道,东三省千里稻花香,可是请让我在这里给出大家几个关键词,水稻、喜温、北纬42度。倒推半个世纪,水稻这种喜温作物在我们祖国最东北角的那片苦寒之地几乎绝缘,北大荒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笼罩在冰雪覆盖之下,北纬42度被认为是水稻种植的禁区。
去年盛夏时节,我到北大荒去采访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这位一直在水稻田行走自己人生终点的老人,一辈子最爱干的事就是甩掉鞋子,蹲在齐身深的水里用尺子丈量每一张叶片的长度,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没有任何计算机的辅助,老人收集和处理了上百万的水稻数据,而正是这些数据叩开了寒地水道高产的大门。极寒水地的高产被誉为是种植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在徐一戎的带领下,北大荒的科研工作者们,一次又一次地用种植创新来向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发出了冲击,极寒水稻的种植底线一再被破,北纬42度、45度,一直到北纬48度,极寒水稻的产量被一再刷新,亩产千斤、亩产1500斤,直至在那片水稻不可生长之地,我们的徐老的团队实现了囤粮田。
这就是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我们津津乐道的褚橙、柳桃、潘苹果,一个又一个关于农业的创新向世界宣告,我们中国人不需要谁来养活,我们的饭碗就端在自己手里,而且很牢。
水稻的禁区可以被突破,那么我们的人生呢?留守妇女、被拐卖、小学文化,如果这样三个标签同时贴在一个女人的身上,大家觉得这个女人的人生还有多少可以被突破,在我的案头摆放着一织布梭子,它来自于陕西省蒲城县的一家土织布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理事长是村里的女人,老人们叫她玉玉,玉玉刚刚长成就被人贩子拐卖到了南方,生了两个孩子,偷跑了回来。在村里嫁了人,和全国4700万留守妇女一样,让孩子有书读,让丈夫能够在城里安心地打工是玉玉唯一的人生目标。蒲城女人有织布的传统,女人把腰弯成一张弓,织下的布,换来一些柴米油盐,却很难在男人面前直起腰来。玉玉骑着自行车去周边的县城给土织布找销路,过了几年,全镇女人的土织布都要拜托玉玉进行销售。再过几年,玉玉建了厂,申请了商标,成立了合作社,从西安请来专业的设计师给土织布设计时兴的花样,全村女人手里的木梭子就是这样变成了金梭子,在我采访的时候,她们的合作社今年已经迎来了来自澳大利亚的客商,我看到玉玉非常骄傲地把土织布铺展开来,彩虹一般,然后尽情享受着客商们赞叹的目光。
那天采访结束,天已经全黑,关东大地上刚刚经过麦收,在广阔裸露的大地上云层低低地压下来,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我快乐于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它给每一个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人创造了无限可能的空间,我看到这个国家的人民从来不缺乏挑战禁区的勇气,即便是这个社会中最弱势的产业——农业,即便是这个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农民,也可以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现人生突围的故事,在人生的突围间,个人的财富和人类的尊严得到了双重实现。在今年达沃斯论坛上,我们的李克强总理在致辞中说,30多年前,我们中国人用改革的力量,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今天我们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的就业不降反增,我们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名副其实的金矿,充满着无穷的智慧和活力。听到这句话,我很想打电话给玉玉,打给再也没有办法接听电话的徐老,我想告诉他们,我们大国总理的骄傲,有你们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