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5年第5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规则设计之下的人性表达

喻国明教授谈真人秀的价值取向及表达逻辑【2】

单文婷??赵秋杰

2015年10月26日13:00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关于真人秀的政策引导

真人秀节目中素人元素的加入,其实也跟审美疲劳有关系,就和流行时尚的波浪一样,所有的真人秀都把明星“撕”开,都“撕”烂了之后,也挺没劲的,发现明星就跟我们普通人差不多,自然也就联想到普通人会不会有大明星的气质、能力和大明星的腕派呢,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一些有能力的具有这种潜质的人呢?所以相应的,素人节目就会起来。这其实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对于国家广电总局的“限真令”来说,一方面总局在这方面是有引导功能的,我是不赞成用行政性的、命令性的方式去引导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真人秀将大量的资金花在了明星上,比如某些明星挑战类节目,三分之二以上的资金用在了明星上面,真正用到拍摄、制作、营销上面的资金是有限的,这也是总局从管理角度,想要把这样的一种偏向作一个纠正。我认为动机是好的,但方式可以换一下。比如可以用政策引导,明星真人秀多了,我不去禁止,我可以用某种文化性的资金支持或某种优厚条件的给予等支持素人节目、招标素人节目,或者倡导素人节目。比如在减税方面,在播出的时段频道方面,给素人节目比较优厚的条件,而给明星节目比较严酷的播出环境,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引导。如果素人节目很快崛起的话,自然会使明星节目的价码下降。现在明星节目火爆是因为这种节目是一种保障,有收视保障,有广告保障,节目花了3个亿,但是能挣5个亿,所以制作方宁愿花3个亿去做这个节目,因为又有影响又能赚到钱,何乐而不为;但如果他花了3个亿,只能挣到2.9个亿的时候,而素人节目只花1个亿,就能挣到3个亿的时候,你看他是不是还愿意在明星上面花那么多钱。这是一个正常的市场规律、产业规律、审美规律起作用的过程。文化生产是不宜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解决的。行政性的东西是可以解决市场不能、市场失灵,比如大家都一窝蜂去做明星节目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引导,如政策杠杆、制度杠杆,或者组织一些文化批评,在舆论上给素人节目做一些鼓吹,对明星节目做审视和批判。加剧这方面的危机也好,加剧那方面的成长也好,可以做这些辅助性的工作,但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去做具体的规定,这不符合文化生产、媒介生产、电视生产的基本规律,我是不赞成的。

关于真人秀的趋势预判

电视表达并不是以官方意志作为它运作发展的逻辑,所以我们不能说,按照规律,它下一个阶段会出现某个热点。当然,总局对于电视的控制和管理是非常具体的,所以从真人秀发展的角度来说,在总局“限真令”的要求之下,一定会出现大量的素人真人秀。如果大量素人真人秀成功推出和社会运作的话,那才叫趋势。我个人觉得,无论是明星真人秀还是素人真人秀,都各有它的特点。明星真人秀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窥视欲,看到明星在具体的场景之下不一样的东西。比如《我是歌手》这样的节目,里面有大量“秀”的成分,因为之前观众更多地看到的是歌手在舞台上唱,但是通过《我是歌手》,可以知道他的性格,他的待人接物和社会交往,甚至他的价值观,他的很多个人色彩通过节目的细节或者过程性的东西展现出来。他是明星,人们对他的把握、认识、体会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其实也是对于明星资源的一种全方位的消费。消费这个词显得有些商业化,但是确实是对于明星本身有了更加切实的把握。我们成年人对于明星没有那么多盲目性崇拜,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过去明星一直是个“高大上”到只能仰视的形象,通过这种“秀”,人们可以知道明星也有很突出的优点,也有一些和常人一样的弱点和不足。“秀”是将一个事物逐渐生活化还原的一种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反差和意外,也造成了所谓的一些看点。

关于素人真人秀的看点

素人他不具有明星的号召力,更大程度上是和节目设定的主题、任务和规则能够呈现出来的人的某种内心和某种品质、味道、内涵的吸引力有关。观众不是看这个人是谁,而是看这个规则引导之下的人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一种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很难用显在的方式观察到的状态。比如美国《幸存者》、《老大哥》这样的节目,因为资源的有限性、规则的冲撞性,导致人们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来彼此之间的厚黑、兵法等等,把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利益时的内心世界、内心品格用一种集中、简约的方式强烈地表现出来,这就是看点。节目不在乎你是谁,而是只要你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哪怕是个普通人,你在这方面能够表现出让人们眼前一亮或者非常意外、反差大的行为,比如一个温柔的女孩子会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大的爆发力,或者一个儒雅的绅士会很厚黑、不择手段地玩心眼。实际上大家在观赏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什么样的,然后来核对自己和自己生活当中周围的人,他像谁谁谁,我们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会不会这样处理,这实际上就是规则本身的看点,或者说逻辑指向功能性的结果的这种看点。

关于明星真人秀与素人真人秀的异同

同样是唱歌类节目,《中国好声音》是素人真人秀,《我是歌手》是明星真人秀,各有各的特点,所以表达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明星真人秀中的明星已经唱得很好了,至少他在市场上已经得到了相当多的拥趸了,所以唱歌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更大程度上是表现他为什么要选这个曲目,他平时怎么跟人交往的,宣布成绩的时候他的反应等细腻之处,实际上是把明星的内心用某种方式“撕”开来看的一种方式。而《中国好声音》更大程度上是看到一个普通人的光彩之处、不同凡响之处。节目特点是转身,只要你歌声足够有魅力,我就会为你转身,你就能成为我战队的成员,这就是《中国好声音》对一个素人的要求。《中国好声音》的表达逻辑是把一个普通人通过节目的规则设计推向极致,不是把他“撕”开看,不是让他变得更通俗。而《我是歌手》正好相反,它是把一个平时人们觉得远离自己的高大上的明星逐渐地“撕”开,让你觉得他也有很普通的地方,相对来说比较常人的那种性格,计较得失也在乎输赢。看起来都是真人秀,看起来都是歌唱类节目,但是他们的表达逻辑是反向的。素人节目一定是从人堆里面寻找看起来不起眼但一出来就是苏珊大妈那种让人一下子惊艳、刮目相看的人,这就是素人节目的突出逻辑。如果从节目的文化和社会逻辑角度来说,它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思社会生活本身等等,那是另外一个层面,但是从节目单纯的表达技术逻辑角度来说,就是这样相反相成的。素人就是要表达他某一个方面的高大和与众不同,而明星一定是把他“撕”开来看他的普通之处。为什么要让明星穷游,就是为了让他在这种规定的情形之下,脱离他原先光鲜的生活场景,让他表现出常人一样的反应来,就要让你艰苦一点,算计一点,不能用手机,不能刷信用卡,等等,你怎么办?这就是通过规则设计来表达明星身上的常人特征,这就是明星真人秀的突出逻辑。

关于真人秀的价值表达

价值表达我认为并不是必须要喊口号,必须表达某种主流价值形态直接的含义。第一,我们是看它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比如现在明星节目多了,素人节目少了,那素人节目就是一种引领,一种价值,让文化生态、媒介生态、媒介表现有了一个更有宽度、更为平衡的表达,使文化表达不过于单一、极端,这就是一种价值。第二,看它有没有创新,这也是一种价值。第三,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真实之后,看它能不能更好地引起人们积极的、健康的、有效的思考和行动。如果观众看了这个节目之后,学的都是醉生梦死、厚黑学,那就是负面作用;如果学了之后,是我应该这样做人,这样学习,这样待人接物,符合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和人类关系的规律的话,这就是它的社会价值,它和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有一个促进、渲染作用,这就是它的正面价值。

比如央视2套的教育真人秀节目《青春季》,它的价值是在大家都在走“秀”这样一个路径的时候,它在引导着真人秀另外一种价值取向,就是它更接近于社会现实,更能在一种平衡丰富和完整的框架下去体会生活,思考生活。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一个好的媒体,一个好的栏目,其实“好”是无法规定的,但是它总是有些特征的,比如说它回答了这个时代最要紧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领域当中失衡的问题,在表达样式方面取得某种平衡、引领某种模式,这就是它突出的价值所在。

关于真人秀的收视率

追求真实记录的《青春季》的收视率在以白领和金融界人士为主要收视群体的央视2套还是不错的,但是不如一些热播真人秀的收视,如何来看待这个收视率?我觉得需要一个好的标准。本世纪初,英国BBC在电视业当中的价值中受到质疑。因为在英国收看电视是需要收执照费的,以资助BBC的运营。到了本世纪初,由于ITV商业电视和默多克的天空电视的介入,BBC的市场份额已经少于三分之一,只有30%多一点。有的英国观众认为,我为什么为了30%的收视份额交100%的钱?因此,英国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委员会去评估BBC对于电视业乃至于媒介文化的价值。调查委员会得出完整详尽的报告,结论就是BBC的价值不能仅仅用收视份额去衡量,BBC的节目样式和价值标准等决定了英国的媒介文化的底线。有BBC在,英国的媒介文化就有了质量的保障;如果BBC不在,就有可能突破媒介文化的底线。所以对于央视《青春季》这样的节目,收视率好是我们的追求,但是如果收视率只是中等水平,也并不代表节目的价值,它可能在节目中提供了一种样式、一种标准,这就是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一种责任担当和价值引导。

上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