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5年第5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历史与本质【2】

——兼谈明星与素人的节目价值

王朋进

2015年10月26日13:01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二、本质:真人秀节目的核心价值在“真”而不在“秀”

纵观真人秀节目发展演变的历史,从早期的不太受关注,到今天的遍地开花,真人秀节目在积淀自身节目形态发展的同时,也在等待和适应电视观众消费的需求。21世纪以来的大红大紫恰恰是这两大因素相遇的结果:节目形态也逐渐成熟了,娱乐节目诸多的成功元素被成功引入;观众对那种过度的“秀”也有些厌倦了,希望看到真实的人的真实表现。

放在电视娱乐节目史的大背景下来看,经历了上个世纪40、50年代的初期探索和战后消费市场的恢复,电视这一新兴媒介终于在60年代的美国迎来消费热潮。彩色电视技术的问世、电视机的普及以及战后经济的恢复发展,电视逐渐引领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日常娱乐风潮。和消费文化共同生长的电视娱乐节目迅速将娱乐的特性和功能极致化,各种电视“秀”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电视娱乐节目创作在挖掘刺激性要素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比如:游戏节目中高奖金刺激不断加码;娱乐节目不断挑战伦理道德底线等。各类明星更是借助电视镜头和大众频繁接触,明星消费也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当然理由。

但是,所谓物极必反。电视在不断耗竭式地挖掘真人秀的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消损它赖以存在的根基。在这样的消费盛宴中,电视娱乐节目渐渐偏离本位、迷失自我,变得越来越“虚假”。着眼于商业价值视听快感的享受和满足,电视节目过分强调包装、过分在意画面效果,却忽略了人们最基本的需求——真实。哪怕是非新闻类的游戏竞赛节目,观众同样希望和渴求真实。试想:作为观众的你是否愿意看一个早已被操纵好了的才艺秀节目?而互联网的兴起则加速了人们对电视节目虚假性的厌弃:高高在上的媒体地位被剥夺,高深莫测的电视制作技术被普及,人们的自主性渴求从未有过地高涨。这一切不仅为真人秀节目的兴起准备了需求基础,其实也揭示了此类节目的本质价值。

另一方面,从娱乐节目形态发展来看,几十年的积累和探索,再加上借鉴电影、广播等其他文化领域的经验,都为真人秀节目在上个世纪末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电视剧的故事性、竞赛节目的挑战性和悬念性、真人表现的纪实性被成功融入真人秀节目。

从早期的益智类节目到后来的约会类节目,从早期的综艺类节目到后来的才艺秀节目,电视娱乐节目一些不变的元素逐渐被认识并被实践检验。益智类节目最早开发了竞赛性元素,这也是人性较为根本的一面,这也成为此后电视娱乐节目创作一大基本元素。约会类节目则以触碰人性最为敏感的部分为卖点,以结果的未知性为悬念,扣动观众微妙的心弦。才艺秀节目则通过才艺的展示和比拼,激发观众内心深埋的英雄主义情节。但上述这些都还是技巧层面的。这些重要的元素得以赢得人心都暗含一个更为本质的要求——真实。如果没有真实,这些节目的价值虽不能说荡然无存,起码也所剩无几。这是它们的共同本质。

以新千年以来的发展来看,真人秀节目拓展的主要是题材领域,在规则技巧方面没有太大变化或突破。从生存类挑战,到才艺类比拼,“真人+竞赛”的基本框架并没有改变。“真人”不仅指节目中的人用真实的身份,还指的是在节目中的真实表现,而不是表演。“竞赛”的特点不仅在于其形式:不同的人之间胜负高下的结局,更在于其所深含的“真实”——必须是真实的比赛,不能人为操纵结果。这两个方面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要求——真实。这也可以视为真人秀节目的基本元素。因此,我们也可以确认,真人秀节目的核心价值在于“真”,而不是“秀”。换句话说,真人秀节目中,选手可以不如其他节目那么会“秀”,但必须要“真”——甚至那种因为不会“秀”而显得生涩的真实表现非但不是败笔,反而是实实在在的看点。相反,如果没有“真”,再好的“秀”、再成熟的演技也无济于事。真人秀节目如果不能守住“真”的底线,也将失去观众的认可。这一点并非所有制作者心知肚明。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