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5年第5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突发事件电视报道的后方编辑执行要点【2】

陈超??李帅

2015年10月26日13:15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二、突发事件报道前期

随着时间推移,突发事件前方传来的消息愈加丰富,媒体议程设置走向逐渐清晰,报道任务更加密集。许多人认为,前方记者因为最接近新闻发生地理应了解更多事实。但实际却并不尽然,一个新闻事件具有多个层面,受制于时间和精力,前方记者只能掌握并提供部分真实信息。另外,采访计划可能随着事件出现新情况而发生变化。因此,后方编辑在该报道阶段应该勾连相关信息,为前方记者“减负”。

第一,每天选题晨会前,查看公共邮箱是否有前方传片。及时与前方记者电话确定当日报道内容,并向值班制片人、值班主任汇报。了解编委会当天报道要求后,及时与前方记者沟通,并约定传片方式,若有连线部分需求,应事先说明大致方向和连线形式。

连线形式中直播连线(包括卫星连线、3G/4G连线)是最直接、最现场的一种回传方式。因为省去诸多下载、上载环节,不仅缩短时间,还在制作环节上降低后方安全播出风险。不过回传前,需要联系总控机房提前测试信号,做好收录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传片方式对信号要求较高。

互联网传输虽然画质有保障,但会受到网速影响,上载需花费一定时间。合理分配传片先后顺序,可缩短制作周期。比如,为抢报重大事件新闻发布会,前方记者可在发布会结束后,第一时间在现场出镜介绍要点回传,文稿和其他同期再稍晚发回。

后方编辑对电话连线使用则要更加灵活。一般而言,电话连线可在条件不允许发回视频报道的情况下,以及节目开播中前方更新消息时使用。为了弥补无图像缺陷,可提前准备稍早前画面提供给直播线,方便连线使用双视窗。

有学者表示,在当今信息传播条件下,后方编辑团队站在信息食物链的最高端,信息获取的广度、深度以及信息合适能力都要远远强于前方。后方编辑如何“后补前方”?首先,根据前方记者当日报道方向,辅助其梳理各方报道内容和观点。对其他媒体议题报道,可请前方记者核实后放大细节,增加报道深度。需要说明的是,后方编辑提供信息必须以官方为准,切忌使用消息不明或猜疑式内容。其次,在类似重大事件新闻发布会后记者回传现场出镜时,要做好消息补充准备。实际上,出镜内容可能存在遗漏和表述不足的地方。后方编辑可将记者出镜作为开头,随后将权威渠道搜集到的发布会内容补充说明在配音中。在前方记者不能及时传回现场画面时,可先采用央视画面。

后方编辑也可以与前方记者沟通,梳理能实施的媒介议程设置。比如,在类似地震这样的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中,可以开通“寻人和报平安”小板块。后方编辑可通过媒体报料渠道获取寻人线索,然后提供给前方进行核实走访,也可以请前方记者将镜头转向幸存者,发布相关信息让牵挂中的家人放心。

三、突发事件报道中后期

相对初期和前期,突发事件进入中期后变得愈加有规律。此前碎片化信息已通过筛选、把关,报道走向和公众议题讨论更加集中。客观上非突发可预见性的采访报道变多,容易呈现常规报道样态。转瞬即逝的事件后,观众需求的可视化信息变少,但对事件背后原因等后突发事件开始渴求。

后方编辑此时的首要任务仍然同前期一样,配合前方记者开展报道。再是要有意识利用创建的突发事件媒资库,开始梳理突发事件发生各节点内容。梳理方面有二:一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梳理;二是从关注人的层面,即以事件利益关系人视角进行梳理。如果说前方记者是“新闻眼”,那么后方编辑的任务就是让观众更深入了解事件的本质。记者在前方的所见所闻,必须在整合后才能进行有效解读。

具体来说,后方编辑可以对前方记者发回报道的某方面内容进行整合,然后制作成新闻特写。如以“大灾面前的自救互助”为主题,后期编辑可对前方各组记者记录的镜头,以及网络热点进行充分整合,通过采访对象的微观视角,展现宏观主题。对前方记者报道中的热点或者不易于公众理解的专业知识,想办法进行解读。解读方式有多种,可寻找背景资料,也可请相关领域专家说明。对于热点讨论,要在不违背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力求舆论导向正确性与准确性,切忌传播片面性、煽动性观点。即便是事件存在争议,也要做到各方观点与诉求的平衡呈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上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