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时空限制到时空自由
马克思认为技术的每次变革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将两个空间之间的距离因时间的缩短而得到压缩,这就是“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观点。从这个观点来看,媒介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际关系空间距离的缩减,这是事实,从信息传递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来,比如人与人要远距离传递书信,在面对面人际关系时代是十分麻烦,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方便快捷,人际关系不存在空间距离的问题,这是空间距离的消失。但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媒介对人际关系的作用,现在人越来越依赖于媒介传递信息,忽视了面对面交流的作用,同时在网络上相互认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相互陌生的,无形之中拉大了人际关系的距离。
4.方式单一到多样选择
交流方式的可选择性也是在媒介化社会下,人际关系的一个明显特征。虽然媒介化社会中,交流工具众多,究竟采取哪一种媒介进行交流,在我们看来这是难以预料的。选择交流方式是传受双方的权利,方便快捷可以选择电话、微博、微信等,深层次的探讨可以面对面交流或者视频对话,这些可以根据传受双方的需要进行选择。同时在选择一种交流方式的时候,也可以辅助以其他方式,比如在使用QQ交流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多种符号包括文字、语音、表情、传输文件等,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可以使用眼神、肢体、表情等非语言符号,也可以借助他人、书籍、报纸等资料进行辅助。
三、从新常态的变化引发新媒体环境下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一)拟态环境真实化下的人际关系认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现在越来越沉浸于利用媒介,媒介传播信息其本身是没有区别能力的,那么我们就会认为媒介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而且我们的判断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梅诺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认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人际的交流一直在媒介中进行,无论聊天、讨论问题,我们的人际关系就是处在我们自己营造的“拟态媒介环境”中,这样的话我们维护、重建人际关系都必须通过媒介,而且认为只有在媒介中我们才能解决问题。在上文分析人际关系特点的时候说到人际关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人的交际范围是广泛的,那么接触到的信息的真实性和所结识的人的真诚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果无法辨别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区别,我们就会认为媒介所呈现给我们的环境是真实的,从而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和现实中的人性淡漠。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关系媒介依赖症
无论是麦克卢汉“地球村”的观点,还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提出的“电视人”和中野收《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中提出的“容器人”的观点,都充分证明媒介依赖症的确实存在。这也是媒介化社会下媒介对人产生的影响,患有媒介依赖症的人群过度沉湎于媒介不能自拔,离开媒介无法生存、无法沟通交流,在他们的心中媒介就是他们的生命。人际传播的方式很多,但是很大一部分人在进行人际交流时离不开媒介,如果离开媒介,会给自身带来不安全感,时常会感到身边缺少点什么,产生恐慌。当前媒介种类丰富,功能强大,很多人认为媒介能解决一切问题,给自己传达丰富的知识、沟通朋友等等,盲目相信媒介的强大功能。
四、总结
大众传播在互联网诞生之后逐渐超越了信息传播这一简单功能,拉斯韦尔和赖特在总结媒介的功能更是把联系社会放在重要位置,受众在接触媒介主要通过联系身边人,到群体、组织,最终到达社会,也可以直接通过媒介联系社会,再把所获得社会信息通过媒介传播功能传达给身边人,受众熟悉的人则成为首选,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受众使用媒介技术的先进程度有密切关系的。
尼克·库尔德利认为“媒介都具有这样一种功能:维护人们彼此承认的直接条件和潜在条件”。⑥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媒介技术发展对人际关系的变革具有重要影响,每一次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发生变化,媒介技术都是幕后推手,它使得我们的交流变得简单、方便、快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质的改变。但是我们不排除媒介技术也会给人际关系带来负面作用,从而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媒介消极论者认为普通的受众会成为技术俘虏,成为没有思想、辨别意识和辨别能力的“媒介无能人”,也会出现一些“不法”意见领袖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及社会舆论地位发表一些非法言论,诱导、操纵社会舆论,破坏社会稳定,这些担心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无道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新媒体每时每刻都在以一种方式在影响着人的交流,通过影响人际交往,带动整个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的改变,交流语言的发展,交流观点的进步,交流内容的更替。从“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行为理论,我们也可以看出人需要媒介来满足自己交际的需要,媒介需要人的使用来促进媒介的发展,媒介的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变革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新媒体的兴起与广泛运用给人际关系带来各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促使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下能够让我们及时获得信息不至于与社会隔离。另外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病理性的症状和心理恐惧,也让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媒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正常运转。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更要认真思考人际关系变化与媒介技术进步的关系,有利于新的技术条件下对新型人际关系的把握,以便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同时洞见来自新技术的冲击。
注释:
①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5-1
②[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 何道宽 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③孟盈.论媒介与社会关系在发展中的交互促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④方艳.论人际关系媒介化[J].国际新闻界,2012(7)
⑤[美]保罗?莱文森 著, 何道宽 译.新新媒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⑥[英]尼克?库尔德利 著, 何道宽 译.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来源:《视听》2015年第12期)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