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8期

2013年國內輿論學理論、方法與實務研究的主題與問題【2】

鄭博斐   童 兵

2014年08月26日09:07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二、2013年國內輿論學研究的10個主題

1.輿論學基礎理論

在輿論學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研究者們對“輿論”“新聞輿論”“民意”“輿情”等輿論學范疇內的一些基本概念進行了厘清和界定。同時,從輿論研究史的維度,對中國輿論史研究、民意調查研究進行了梳理和討論。

龐寧分析和厘清了“輿論”和“新聞輿論”這兩個專有概念的內涵。之后從歷史發展的維度論述了新聞輿論研究領域在不同時代的研究內容。[7]

王高賀對“民意”的概念進行了探析,“民意是人民群眾對公共事務持有的態度、情緒、意見和心願的總和。它具有綜合性、公共性、系統性、流動性的特征”[8]。

葉國平對“輿情”內涵的發展演變進行了梳理,“輿情在很大程度上是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是一定時期、一定范圍的民眾針對某種社會政治事件、現象或公共事務的群體性情緒、意願、態度和意見的總和,既包括公開的言語、行為表達,也包括非公開的心理取向”[9]。

倪琳考察了西風東漸下的近代中國為何將Public Opinion譯為“輿論”而非“公論”。她厘清了“公”的原始含義,比較了中國的“公”和西方的“Public”內涵的不同,進而對將Public Opinion譯為“輿論”所產生的新的思想歧義進行了探討。[10]

侯東陽對中國輿論史研究進行了梳理,討論了輿論史研究的重要性,對中國輿論史應當包含的研究對象進行了總結。他提出,中國輿論史應當擴展研究視野,其研究對象不能僅僅局限於新聞媒體出現后的輿論,還應包括自古至今的輿論歷史。[11]

王迪和童兵對中國民意調查研究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和梳理。中國民意調查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新中國成立后,民意調查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迅速發展起來。30余年間,中國民意調查的主體、主題、調查方法、調查資金來源都發生了變化。近年來,部分學術調查機構初步實現聯盟,目標是更規范、系統、全面地收集、監測與分析社會民意。[12]

2.輿論場研究

在當下的中國,存在“兩個輿論場”,一個是“主流媒體輿論場”,一個是以網絡為主要陣地的“民間輿論場”。“兩個輿論場”各自的特點和相互間的關系一直是學者們討論的熱點問題。

劉建明對輿論、輿論場與宣傳場的內涵進行了厘清,“無論是網絡還是主流媒體表達的意見,其中包括精英意見,隻有在社會互動中得到大眾贊同,才能形成輿論和輿論場”。而“近年來,主流媒體傳播的一些觀點出自宣傳需要,隻能叫作宣傳場而不是輿論場”[13]。

相比傳統輿論場,黃江指出,微博輿論場的新特征包括傳播速度快、主體平民化、傳播的形式多種多樣。[14]

江琴指出,微博輿論場的“即時性、互動性和開放性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局限——其民主化特性使得網民的參與空前泛化,網民的言論自由也空前張揚。微博的裂變式和多中心式的傳媒模式,使謠言的傳播出現了新的特征”[15]。

對如何打通兩個輿論場,一些學者提出了對策和建議。劉鵬飛指出,打通兩個輿論場要遵循以下新聞規律,第一要勇於直面社會問題,形成輿論共振﹔第二要真實反映人民群眾心聲,引發感情共鳴﹔第三要主動融入“網絡輿論場”,實現傳播互動﹔第四要建立新型的媒介關系,掌握傳播主動。[16]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