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輿論與司法問題
在一系列熱點司法事件中,輿論對事件的發展趨向乃至最終的審判結果產生了重要影響。在輿論與司法問題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們著重探討了輿論與“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之間的關系。
王海英討論了網絡輿論與司法公正之間的關系。她認為,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是新聞自由和司法公正的共同終極價值目標,網絡輿論監督司法是滿足公眾知情權的需要,網絡輿論監督亦有利於規范司法行為,促進司法公正。[59]
劉丹分析了新聞輿論監督對司法獨立的正效應和負效應。新聞輿論監督有利於維護司法公正,但也具有“法官受到媒體的誤導而作出錯誤的判決”等一些負效應。[60]
楊秀對網絡案件輿論的功能、意義及特征進行了分析。他指出,網絡案件輿論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引發人們對社會政策的反思或者調整、對司法本身存在問題的監督以及對司法的個案監督三個方面。[61]
三、總結與討論
綜合來看,2013年國內輿論學理論、方法與實務的研究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及問題。
首先,研究者們關注現實,將輿論問題更多地置於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考察輿論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影響。然而,從歷史傳統的維度梳理國人輿論觀念,從社會文化的視角闡釋輿論現象的研究並不多。如何從本國的歷史傳統出發,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對接﹔從自身的本土經驗出發,達成本土資源與西方理論的對話,是研究者們接下來要思考的問題。
其次,研究者們充分認識到了新媒體技術發展給整個輿論生態帶來的影響,對網絡輿論,尤其是微博輿論的研究佔據了輿論學研究的大部分版圖。然而,在網絡上呈現出的輿論只是整個社會輿論的一部分,輿論學研究需要更廣闊的視野,對整個社會輿論的形態進行更深入、全面的探索與把握。
再次,當下國內的輿論研究主要從國家和社會的價值判斷出發,較多地從政策管理的角度討論如何進行輿論調控和引導,以維持社會的和諧穩定,增強公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與此同時,學界對個人輿論表達權的探討、對輿論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機制的探析,以及對輿論現實的批判性思考較少。
最后,學界對輿論學的研究呈現出一定的跨學科特征。計算機、情報學、法學、統計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者從各自的學科出發,對意見領袖影響力、輿情監測和分析、輿論與司法公正、民意調查數據處理流程和質量控制等問題進行了探索。對新聞傳播學科的研究者來說,要主動與其他學科的研究者開展對話與合作,打破學科邊界的限制,推進輿論學研究的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建明.基礎輿論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2]沃爾特·李普曼.輿論學[M].林珊,譯.華夏出版社,1989.
[3]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Z].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4]童兵.“四權建設”:拓寬輿論表達渠道的突破口[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5]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6]Katz,Elihu.Introduetion:The state of the art.In T.L.Glaasser&C.T.Salmon(Eds.),Public opin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consent.New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4:xxi-xxxiv.
[7]龐寧.多維視野下的輿論和新聞輿論研究[J].新聞傳播,2012(5).
[8]王高賀.民意的厘清與界定[J].天府新論,2013(2).
[9]葉國平.輿情內涵發展演變探析[J].理論與現代化,2013(4).
[11]侯東陽.中國輿論史研究視野的擴展[J].國際新聞界,2013(4).
[12]王迪,童兵.中國民意調查研究回顧[J].當代傳播,2013(2).
[13]劉建明.“兩個輿論場”若干歧義的破解[J].中國記者,2013(1).
[14]黃江.對微博輿論場的傳播學解構[J].新聞傳播,2013(2).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