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8期

2013年国内舆论学理论、方法与实务研究的主题与问题【2】

郑博斐   童 兵

2014年08月26日09:07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二、2013年国内舆论学研究的10个主题

1.舆论学基础理论

在舆论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对“舆论”“新闻舆论”“民意”“舆情”等舆论学范畴内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厘清和界定。同时,从舆论研究史的维度,对中国舆论史研究、民意调查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讨论。

庞宁分析和厘清了“舆论”和“新闻舆论”这两个专有概念的内涵。之后从历史发展的维度论述了新闻舆论研究领域在不同时代的研究内容。[7]

王高贺对“民意”的概念进行了探析,“民意是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持有的态度、情绪、意见和心愿的总和。它具有综合性、公共性、系统性、流动性的特征”[8]。

叶国平对“舆情”内涵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舆情在很大程度上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民众针对某种社会政治事件、现象或公共事务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既包括公开的言语、行为表达,也包括非公开的心理取向”[9]。

倪琳考察了西风东渐下的近代中国为何将Public Opinion译为“舆论”而非“公论”。她厘清了“公”的原始含义,比较了中国的“公”和西方的“Public”内涵的不同,进而对将Public Opinion译为“舆论”所产生的新的思想歧义进行了探讨。[10]

侯东阳对中国舆论史研究进行了梳理,讨论了舆论史研究的重要性,对中国舆论史应当包含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总结。他提出,中国舆论史应当扩展研究视野,其研究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新闻媒体出现后的舆论,还应包括自古至今的舆论历史。[11]

王迪和童兵对中国民意调查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中国民意调查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民意调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迅速发展起来。30余年间,中国民意调查的主体、主题、调查方法、调查资金来源都发生了变化。近年来,部分学术调查机构初步实现联盟,目标是更规范、系统、全面地收集、监测与分析社会民意。[12]

2.舆论场研究

在当下的中国,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以网络为主要阵地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各自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

刘建明对舆论、舆论场与宣传场的内涵进行了厘清,“无论是网络还是主流媒体表达的意见,其中包括精英意见,只有在社会互动中得到大众赞同,才能形成舆论和舆论场”。而“近年来,主流媒体传播的一些观点出自宣传需要,只能叫作宣传场而不是舆论场”[13]。

相比传统舆论场,黄江指出,微博舆论场的新特征包括传播速度快、主体平民化、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14]

江琴指出,微博舆论场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其民主化特性使得网民的参与空前泛化,网民的言论自由也空前张扬。微博的裂变式和多中心式的传媒模式,使谣言的传播出现了新的特征”[15]。

对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一些学者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刘鹏飞指出,打通两个舆论场要遵循以下新闻规律,第一要勇于直面社会问题,形成舆论共振;第二要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心声,引发感情共鸣;第三要主动融入“网络舆论场”,实现传播互动;第四要建立新型的媒介关系,掌握传播主动。[16]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