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8期

2013年国内舆论学理论、方法与实务研究的主题与问题【7】

郑博斐   童 兵

2014年08月26日09:07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10.舆论与司法问题

在一系列热点司法事件中,舆论对事件的发展趋向乃至最终的审判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舆论与司法问题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们着重探讨了舆论与“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

王海英讨论了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新闻自由和司法公正的共同终极价值目标,网络舆论监督司法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网络舆论监督亦有利于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59]

刘丹分析了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独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新闻舆论监督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但也具有“法官受到媒体的误导而作出错误的判决”等一些负效应。[60]

杨秀对网络案件舆论的功能、意义及特征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网络案件舆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引发人们对社会政策的反思或者调整、对司法本身存在问题的监督以及对司法的个案监督三个方面。[61]

三、总结与讨论

综合来看,2013年国内舆论学理论、方法与实务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及问题。

首先,研究者们关注现实,将舆论问题更多地置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考察舆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影响。然而,从历史传统的维度梳理国人舆论观念,从社会文化的视角阐释舆论现象的研究并不多。如何从本国的历史传统出发,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从自身的本土经验出发,达成本土资源与西方理论的对话,是研究者们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研究者们充分认识到了新媒体技术发展给整个舆论生态带来的影响,对网络舆论,尤其是微博舆论的研究占据了舆论学研究的大部分版图。然而,在网络上呈现出的舆论只是整个社会舆论的一部分,舆论学研究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对整个社会舆论的形态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探索与把握。

再次,当下国内的舆论研究主要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判断出发,较多地从政策管理的角度讨论如何进行舆论调控和引导,以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此同时,学界对个人舆论表达权的探讨、对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机制的探析,以及对舆论现实的批判性思考较少。

最后,学界对舆论学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跨学科特征。计算机、情报学、法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从各自的学科出发,对意见领袖影响力、舆情监测和分析、舆论与司法公正、民意调查数据处理流程和质量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对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者来说,要主动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开展对话与合作,打破学科边界的限制,推进舆论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林珊,译.华夏出版社,1989.

[3]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Z].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4]童兵.“四权建设”:拓宽舆论表达渠道的突破口[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5]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6]Katz,Elihu.Introduetion:The state of the art.In T.L.Glaasser&C.T.Salmon(Eds.),Public opin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consent.New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4:xxi-xxxiv.

[7]庞宁.多维视野下的舆论和新闻舆论研究[J].新闻传播,2012(5).

[8]王高贺.民意的厘清与界定[J].天府新论,2013(2).

[9]叶国平.舆情内涵发展演变探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3(4).

[11]侯东阳.中国舆论史研究视野的扩展[J].国际新闻界,2013(4).

[12]王迪,童兵.中国民意调查研究回顾[J].当代传播,2013(2).

[13]刘建明.“两个舆论场”若干歧义的破解[J].中国记者,2013(1).

[14]黄江.对微博舆论场的传播学解构[J].新闻传播,2013(2).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