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8期

2013年国内舆论学理论、方法与实务研究的主题与问题【6】

郑博斐   童 兵

2014年08月26日09:07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匡和平、彭晓新指出,面对挑战,舆论引导者必须具备相当的公信力,舆论引导内容必须具备相当的精准力,舆论引导载体必须具备相当的传播力,舆论引导方式必须具备相当的表现力,舆论被引导者必须具备相当的接受力,舆论引导环境必须具备相当的契合力。[47]

白贵从舆论引导力的多维解构与合力建构角度,提出了城市党报在舆论引导中的“五度”提升路径。[48]

对政府正确使用微博,加强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曹继东指出,一要充分发挥微博“意见领袖”的功能;二要发挥微博“社会网络”的功能;三要发挥微博“自组织”的功能。[49]

郑婧伶、徐炳全探讨了在处于社会常态、突发事件以及负面舆论中时如何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利用政务微博进行舆论引导。[50]

9.舆论调查与舆情研究方法

如何科学、准确地收集民情民意,把握舆情发展趋势,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在当下,传统的入户调查、电话调查等舆论调查方式在反映民意、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尝试应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来挖掘和分析网络舆情。

于家琦和王来华讨论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运用舆情调查的双重理性。在公共政策中运用舆情调查既体现了促进民主的价值理性,又体现了完善政策的工具理性。[51]

李佳圣对民意调查数据处理流程和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在控制民意调查的数据质量时,需把握好四个环节:第一是访问员的管理;第二是现场督导;第三是事后审查;第四是样本量确定。[52]

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FMORC)自2007年起就“上海市民对全国两会的认知、态度与表达”这一主题进行了连续6年的历时性调查研究,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李双龙和郑博斐以上海市民为个案,探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国内民众对重大时事的认知、态度与表达的变迁情况及其趋势。[53]

毕宏音对现代舆情研究近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她指出,现代舆情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舆情研究者应立足于研究共识的汇聚、研究精神的培育、研究本体的建设,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54]

王长宁、陈维勤、许浩对目前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舆情监测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建构了微博舆情的热度监测和预警的指标体系,并制定了舆情指标的量化计算方法。[55]

石彭辉探讨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应用。他通过分析某网络社区中主题帖及其相关回复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发掘出网络的特点和网络中重要的行为者,并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了舆情管理的建议。[56]

针对大数据对社会舆情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李彪“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数据库支持、研究主体、研究重点等方面讨论了大数据背景下社会舆情研究的转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社会舆情研究在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呈现等几个方面的做点”[57]。

喻国明采用大数据的价值挖掘与分析技术,探讨了将碎片化的舆情信息如何整合处理并进行舆情模型构建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当下中国社会舆情的结构性特征。[58]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