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鸣和农发所的研究员在阿坝州小金县某村村民家做问卷调查。(四川省社科院供图)
农田就是研究所
选择搞农业科研,就等于选择了农村,选择了农田,选择了艰辛。
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郭晓鸣带领着20多名青年研究员,共同致力于三农问题研究。农地流转、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农发所承担的每一项课题都是与农村、农业、农民相关联。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对资金的依赖程度日趋增强,然而由于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功能不全、农村合作金融缺位,农民获得金融服务也变得极为困难。
2003年,为了开展农户金融需求调研,郭晓鸣和他的团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天全县、射洪县、新都区、西昌市对243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
成都到西昌有400多公里路程,为了节约时间和经费,郭晓鸣和团队成员一起挤火车,一坐就是一夜,第二天早上到了西昌又租面包车去洛古波乡的村里,乡村路没有修到农户家门口,他们又要步行才能抵达“最后一公里”。
走在路上又累又渴,他看着地里的萝卜,挖起来用手擦一下就吃。郭晓鸣说,“以前当知青的时候,大家在农村都是这样,这就跟现在吃苹果一样。”
与农村、与农民保持天然的亲切感,郭晓鸣初衷未改。
走进农户家,他就像到了亲戚家一样,农户坐在灶台前拿着火钳夹着木材生火烧开水,他顺手搬了板凳坐在灶台前,“大姐,家里几个孩子?都在上学吗?”就这样和他们拉起家常。
为了不打扰农户在田地里干农活,他挽起裤脚踏进田里做调研,“大哥,今年家里的收成如何?”“大姐,你平时除了忙农活,还出去打工吗?”......农户站着,他就站着;农户坐在田坝上,他也一屁股坐下。
在郭晓鸣看来,除了身体需要适应农村生活,更重要的是用心走进农村、走进村民。他说,只有与农民心贴着心,才能听到他们的心声,才能做扎实的学术研究。
日出入村,日落而归。在西昌市洛古波乡调研的7天时间里,郭晓鸣的团队白天做问卷,晚上回到住处,又开始讨论一天的调研成果,寻找不足和总结经验......最终,在完成各项报告之后,完成专著《农户金融需求:基本判断与政策选择》。
有一年暴雨季节,他们在茂县做一次关于生态保护的调研,为了深入到乡镇做问卷,途中遇到倾盆大雨,郭晓鸣和学生们趟着泥浆挨家挨户的敲门,每个人的鞋子都湿透了。
晚上,他和10多名学生被“困”在镇上,他们在旅馆里一起煮面条、吃青菜、挤通铺。
就这样挨到天亮,雨还一直下。他们等来的消息是通往县城的小桥被冲断。无奈之下,只好重新买胶鞋,拄着木棍,大家手牵着手淌水过河;在泥泞的盘山小路前行时,被拖拉机溅起一身泥巴。那天,从小镇回县城的路,他们走了4、5个小时......
事后回想,郭晓鸣还是有些后怕,担心自己的学生遇到危险。但他也用这样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做田野调查就需要克服种种的困难。田野调查的艰险,让人难以预测。但是,他们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息。
30多年来,郭晓鸣深深浅浅的足迹留在了四川大部分的农村。他说,农民在哪里,他和他的团队就在哪里。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