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郭晓鸣:做沾满泥土的学术

宋艳 熊文瑶

2015年01月23日10:04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郭晓鸣:做沾满泥土的学术

  人民网成都1月23日电 (宋艳 熊文瑶)一个双肩包,一双胶底鞋。上高山、进村寨,趟河流、到田间,足迹遍布蜀山川水,身影印在百姓心间。几十年孜孜以求,“让土地充满希望”,让“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结论都要经得起推敲和检验!”铿锵誓言,殷殷情怀,这就是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一位和农民心贴着心、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硕果累累的科研工作者。

  郭晓鸣在田野调查中,和农户坐在门前聊天。(四川省社科院供图)

  别样选择只为梦

  尽管一年中有大半时间都在农村跑,但每次下乡,郭晓鸣总有种莫名的兴奋。

  高低不一的庄稼、田野里泛起的柔波、此起彼伏的蛙鸣、乡亲们走村串户的熟络……这些画面让他近乡而情深。他总喜欢将心中的喜悦与同行的学生分享。

  经常同他出差的学生张鸣鸣打趣地说,“调研的时候,郭老师看到某个东西,就自然联想到曾经的知青生活,看来知青的烙印深深刻在了郭老师心里。”

  原来,郭晓鸣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有天然的亲切感,与他青年时代的知青经历不无关系。

  1976年,19岁的郭晓鸣来到四川雅安天全县大寨公社3大队当知青。因为会些医术,生产队里有人生病了,他就帮忙去打针;队里有人需要剪头发,他就当理发师;每天晚上,他还要去夜校代课......在当知青的两年时间里,郭晓鸣与当地的农民一起生产、生活。

  虽说自己亦来自小县城,但当年农村的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产量低、生产技术落后的景象,还是让郭晓鸣震惊了。

  让他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农民一年到头起早摸黑、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却只能勉强度日?

  那个年代,农村孩子的梦想就是“脱农皮”、“拿国家钱”、“吃饱饭”。然而,来自县城的郭晓鸣却萌发了不一样的梦想:用自己的力量为广袤的农村大地尽一份力。

  时代给予了他实现梦想的机遇:1977年冬天,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郭晓鸣机缘巧合地考入了西南农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系,埋藏在他心中的梦想开始真正点燃。

  1978年到1982年,郭晓鸣读大学的四年时间里,正是中国农村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农村开始从人民公社的传统体制向农户家庭经营模式转变,看到中国农村新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到来,郭晓鸣对农村的热爱也越发强烈,更坚定了把自己的终身与中国农村发展的道路相连的信念。

  他说,一个人选择自己的命运,仅是一个机会就够了;要改变家乡的命运则需要毕生的努力。选择农村,意味着与艰辛与清贫相伴;意味着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过上飞黄腾达的日子;意味着长期的坚守与付出。但郭晓鸣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声音:用知识改变农村。

  面对就业的机会,郭晓鸣选择了到西北农业大学农经系当一名老师,而后又来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工作。通过教学,他让更多的人走进农村,关注城乡二元结构下产生的矛盾,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

  郭晓鸣说,从大学到教学,再到学术研究,他把自己所有的青春和梦想都放在了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道路上。

  30多年的农经理论和政策研究生涯里,郭晓鸣提交的政策建议中,有10多份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40多份获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他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及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研究成果400余篇,独著和合作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60多项。

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