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移动阅读呈现出的差异化
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更新迭代和用户群体的普及、扩大,移动用户的兴趣、爱好差异性日益显现,不同受众的阅读行为正变得愈发多样化,无差别的大众观必然被分众观所取代,这将更加突出受众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及理解上的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一)时间消费与内容消费:阅读群体的差异化
公众社会生活的不同势必导致媒介使用的差异化,表现在移动阅读上即是用户对阅读时间、阅读场景的不同要求。根据速途网《2014年Q1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分析》中“用户使用新闻客户端场景分布”一项调查显示:有69.3%的人会在睡觉前浏览今日新闻,58.6%的人在上下班途中查看新闻信息,20.5%的人在上班、上课时浏览实时消息。[5]这反映出,虽然移动阅读主要优势体现在“动态阅读”上,但在实际情况中,并非所有的移动阅读的用户都是在移动中阅读。相反,大量的用户既将移动阅读作为能够突破传统信息接收时间、场景的工具,借以实现相对固定化的一种突破,也将其视为信息接收方式差异化、随时化、随地化的一种便利、便捷的补充。这表明,移动阅读群体之中,既有强调动态为主的阅读群体,也有强调静态为主的阅读群体;既有以碎片化时间为主的消费群体,也有需要深度阅读信息为主的消费群体。
(二)随机获取与自主寻找:信息获取的差异化
由于绝大多数移动客户端用户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随机获取和自主寻找成为两种最重要的阅读方式。对于随机获取信息的用户而言,阅读只是用来打发碎片化时间的方式,信息内容并不重要,随意性阅读是其主要目的。在此种行为驱动下,那些快速、醒目、简洁、娱乐的信息往往成为他们最主要的阅读内容。而对于自主寻找信息的人而言,新闻客户端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快速接近有价值内容的渠道,也提供了可随时随地寻找有价值内容的时间和场所。他们既可以为自己寻找,也可以为他人寻找。如果说,前者体现的是移动阅读无意识、随意化的被动消费行为,后者则更多凸显的是对有价值信息的主动消费行为。信息的被动获取需要基于庞大的平台信息推送能力,信息的主动搜寻则需要基于平台的大量聚合水平,二者都是基于一定的信息产生速度和信息输出数量。从新闻客户端角度出发,信息速度、信息数量取决于客户端所能给予的最大信息生产能力,这不仅直接取决于信源数量,也取决于对不同信源数量的整合能力。新闻客户端因其本身 “信源既可以是一,也可以是多,新闻APP在其中扮演资源整合者的角色”[6],故而,新闻客户端也大都将自媒体、社交网站、传统网页融合,通过对庞杂资源的移动平台整合、梳理,给予被动、主动两种不同需求的用户更大的挑选余地。
(三)浅层阅读与深度阅读:内容要求的差异化
所谓浅层阅读,是指不需要过多思考,带有极强跳跃性、检索性、忽略性的阅读方式。它主要用于满足快速阅读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在信息海洋、知识爆炸、印刷品呈几何级数上升的今天,浅层阅读同样是广泛涉猎、摘章寻句、串联知识不可或缺的阅读方式。从我国手机用户的上网情况来看,虽然有74.2%的用户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但阅读时间方面,用户每天使用新闻客户端的时间多在30分钟以下,比例高达81.7%,其中15分钟以下的用户占到44.3%。每天浏览30分钟以上的用户仅占18.3%,具有打开次数多、阅读时间较短的主要特点。[7]相对于浅层阅读,深度阅读往往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积累性和思考性的阅读体验。目前国内手机浏览器用户浏览最多的网站类型为新闻资讯网站,比例为71.8%;其次为小说等文学作品网站,比例为43.1%。[8]以上数据表明,多数移动阅读发生在碎片化时间里,并处于相对开放的嘈杂环境中,虽然跳跃式、缺乏自省式的阅读仍是移动阅读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专题、评论等深度阅读内容同样有存在的空间。
(四)视听材料与文字材料:接收习惯的差异化
视听材料阅读与文字材料阅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对于文字材料的阅读需要心力的渗入、智力的投入,从而呈现更加理性的思维模式。因为“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同时,读者还要具有评判能力,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并且能够举一反三”。[9]而视听材料阅读打破了铅字印刷中单纯的字、词、语组成的性线结构方式,消弭传播符号之间的壁垒,串联起文字、声音、动画、图片等各类符号,从而形成“跨媒体阅读”。在这种阅读方式下,铅字阅读过程中需要用户紧跟书籍思路的情形被消解,随手可得的资料使得阅读者的思路更加丰富多样,并在“链接——互动”的非线性结构下产生质的变化。由于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多数移动新闻客户端用户难以实现对文字材料真正的阅读——用户逐渐形成只有阅或读的过程,而没有思或想的结果。但相对文字材料需要的抽象过程,视听材料具有识别难度小、兴奋点高、文化要求低的优势。因此,只要网络环境允许,多数用户更加倾向于跨媒体的视听材料。
(五)交流读物与展示读物:分享动机的差异化
移动客户端上的阅读与传统阅读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传统阅读虽然也有分享,但多数是分享对读物的反思、体验与感悟。但数字时代的分享已经与之渐行渐远。碎片化时间、浅层阅读的行为无法使人静心对读物进行反思,从这一层面看,分享已经不是分享感受,而是一场行为秀:分享者本人或许根本没有完整地阅读,更没有充分地分享读物所带来的内心真实感受,他们不是在分享阅后的心得,而是在分享阅读物本身。这使得分享从“思想分享”变成了一种“行为分享”,人们渴望从中获得一种行为认同,即寻求“点赞”反馈。分享与点赞的耦合,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阅读、分享和获得点赞的动力,这使得分享本身具有了联动群体效应。显然,在移动客户端阅读时代,阅读不仅为了主动获取知识,而且为了获得行为激励,既是一种个人的行为,也延展成一种小圈子式的集体主义行为。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