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2014年·第6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经典文本:理性解读与感性诠释并重——

谈《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文本特色【3】

李景刚  李品萦

2015年03月13日14:06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剖析创新性个案,以明晰“形态”发展趋势强化说服力。作者在论述“电视晚会节目形态”时,详尽的列举了自1983年至2011年央视春晚节目主题定位词。这一个案的创新性启示在于:它们既“说”出了28年间央视春晚,保持主题定位内容相对稳定的“实话”,也“道”出了着力于形式持续创新的“实情”。正是由于创新性的“话”与创新性的“事”相辅相成的启示作用,才有可能使作者与读者在“结合审美上服务于主题的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文艺节目,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主题定式” 这一“主题时代性”的特征上取得共识。《通论》遵从可然律运用例证,让创新性的实在之事,去解读读者能够认知的“话”;依照必然律应用例证,用创新性的实有之情,去阐释读者可以感知的“事”。

构建认同感,确立论著生命力的价值支点。为了确立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参照系,并藉此建立起统一的价值取向,作者在对四大类27种节目形态“历史源流”的描述和阐释中,一方面借鉴“编年史”手法,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客观而感性的描述了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历史“大观”。另一方面,采用“大事记”文体,在为读者提供中国电视节目形态发展系统性、轮廓性的资讯,发挥史料价值和录以备查作用的同时,也确立了作者与读者共有的价值认识方式与价值判断标准。

在阐释《新闻联播》历史源流中,作者从1958年5月1日发轫时期开始,到2010年发展时期结束,以52年的历史跨度,选取51条具有代表性、标志性并为读者熟知的事实例证。从20世纪80年代初“依照电视新闻传播规律,革新内容形式,更新编排思想和技巧”发轫为始,到2000年在保持其权威性和全面性不变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压缩会议消息”、“加大对重大对突发性事件、与老百姓贴近的服务性资讯报道力度”的新特点;从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增加单位时间内信息 “密集度”、保证节目内容丰富“可看性”,到2007年被公认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突破点——以新老播音员搭配组合为标志的“第二次变脸”。从 2008年新年伊始,在《新闻联播》开播30周年的“整合、重建”中,《新闻联播》节目一改“被动接收”为 “主动策划”,改进编辑语态,以增强亲和力;强化编辑功能,以重点体现贴近性原则;讲述老百姓的心里话,以彰显自身言论观点等高强度的改革,到同时伴以《新闻联播》在汶川大地震灾害报道中的“超时”播出,以“有情有意”突破时限而“深得人心”。

肩负使命感,搭建论著生命力的价值平台。恩格斯在谈到时代巨人时说过:“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通论》的作者设身在中国电视节目形态发展的“时代运动”中,作为这种实际斗争生活和活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全方位”、“全天候”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将著述建立在对中国电视宏观的、综合的、系统的研究基础之上。

在阐释“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方式”一节中,作者从“认识、掌握和运用电视节目形态演化规律过程,总是与一系列创新如影随形”的现实出发,运用大量鲜活的例证,对电视节目创新的四种载体(模仿、借鉴、孵化、嫁接),分别作出“模仿并非替代,而是在汲取精华、灵魂基础上的传承和变异”;“借鉴并非照搬,而是在吸收、交融基础上的生发和创造”;“孵化并非简单繁殖,而是在孕育、滋养基础上的再造和升华”;“嫁接并非‘老枝发新芽’,而是在‘基因’重组基础上的更新和换代”的科学判断。进而,作者为电视节目创新作出了“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态的诞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一劳永逸。要长久地吸引观众眼球、赢得观众的美誉,电视工作者还需运用世界眼光,与时俱进地创新电视节目形态”的结论。

作者以使命感“烛照”之光,映射论著生命活力集中体现在:一方面以自己发见的节目形态形成实践为依托,将一幅幅现实图景,连成一条具有科学意义的“生命线”,为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提供了牵引之索;另一方面以自己的学术见解为旨归,用一宗宗鲜活的事实例证,构建起一个具有生命的“标志体”,为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贯注了动力之能。作者在强化学术研究的启迪和指导作用中,价值钩沉的角度之全可谓面面俱到;作者在满足学术思想联系实际、联系具体应用的需要时,价值取向的时空跨度之大堪称海阔天空。

【作者单位:辽源广播电视台】

注释:

[1][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关于文化游戏成分的研究》,《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第197页。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第197页。

[3] 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论》,《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第200页。

[4] 黄钊:《论先秦人文思潮及其深远影响》,《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第30页注释。

[5][美]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详见《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第31页注释。

[9] 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第26页注释。

[10] 何思翀:《新闻联播与改革开放30年》,详见《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第28页注释。

[11] 吴信训:《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详见《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第29页注释。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