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2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全媒体环境下晚报科技报道的创新【3】

——以《宁波晚报》为例

刘依卿

2015年03月17日14:3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内容为王,科技报道应注重选题多元化

科技报道之所以被关注,是因为其内容是被大家所需要的。在全媒体环境下,科技报道依然是“内容为王”,其传播的第一步是如何在内容选题上创新。调查数据显示,《宁波晚报》的科技报道大多与环境、生活、健康有关,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却很少。

受众的科学需求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日常生活中种种和科学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列入选题范围。对科技政策、方针的报道,可以让读者及时了解最新科技思想与精神;对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的报道,可以让读者了解各领域的科技新动态;揭露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科技报道,可以消除不良影响,免使读者上当受骗;健康、医疗、生活类的科技报道,可以帮助读者树立科学的生活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报社还可以根据不同版面策划相应选题,甚至在同一版面设置多种选题。报道不能单独地集中在科学方法、科学技术、科学精神、科学政策的某一方面,要注意选题的多元化。当然,选题定位的正面和准确,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不能为了多元化使选题存在误导、猎奇倾向。

(三)结合热点,以专题报道形式解读科技问题

2014年2月19日,《宁波晚报》在“中国/聚焦”版整版转载了新华社有关雾霾的报道《谁是雾霾“真凶”?》《长三角等三大区域污染源解析年底将初步完成》,比较全方位地解答了市民关心的雾霾问题;2014年3月27日,报纸在“世界/聚焦”版又整版转载了新华社有关马航的报道《卫星又发现122个疑似漂浮物》。这两条科技新闻都抓住了人们关心的热点,但均未形成系列报道或专题,信息量有限。

以专题形式出现的科技新闻,能弥补单条新闻信息量有限的缺点,扩大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一些重大的、有较多可挖掘信息、受众关注度较强的科技新闻,报纸若能精心策划,一定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报道的亮点,从而形成报道的合力。

彭兰教授认为,“专题信息的构成包括三个层次:核心信息、周边信息和辐射信息。”“核心信息”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基本需求,实现报道的主要目标,是直接针对新闻事件或主题的信息;“周边信息”是指与新闻事件或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相关知识等,它们有助于丰富人们对当前对象的认识;“辐射信息”是指从当前新闻事件或主题引申出来的信息,如同类事件的信息,它们可以帮助人们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在一个更大的坐标系上认识当前对象。[4]”科技新闻专题的信息也大致如此。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专题报道为例,此类专题报道中有关“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构造、运行的轨道设计、地面应用系统等科技知识属于核心信息和周边信息,能够给受众提供专业背景知识;而月球的结构、其他国家探月的成果则属于辐射信息中的科技知识,不但丰富了专题报道的内容,还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多层次阅读需求。

科技新闻应抓住社会热点进行专题策划,运用大标题、大图片、头版头条、整版连版等形式,集中版面优势,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闻报道,多角度、多侧面地展开深入报道。版面编排集消息、言论、特写等于一体,将片断的、零散的信息联系起来,为那些超出人们认知范畴的事件提供合理的解释,这样的科技报道方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四)细分受众,选择读者关注的内容进行差异化传播

传播学的“使用和满足理论”告诉我们,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体,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接触和使用媒介,这种需要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文化程度的读者,因为自身需求的差异,感兴趣的科学话题也不同,对科技信息的关注程度不同。如男性对国家经济发展(71.12%)和科学新发现(65.54%)最感兴趣,而女性在医学新进展、公共安全和节约资源和能源方面的兴趣程度稍高于男性[5];城市老年人对保健信息比较关注,年轻人则对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更感兴趣;知识分子关注环境治理、食品卫生安全,农民则想看的是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品种优化与改良等知识。喻国明教授说:“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开始特别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6]”科技传播既要遵循普惠制,也要注重差异性。科普就是要有针对性地从不同受众的需求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喜欢的传播形式进行宣传,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五)深入浅出,“软化”科技新闻,让受众好奇阅读

科技报道有很强的专业性,涉及的内容往往生涩难懂,比如一些新的概念、新的技术、新的发明,这要求读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如何把难懂的问题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述清楚,化“硬”为“软”,让受众好奇阅读,是值得每个科技记者、编辑去研究和琢磨的问题。

1.人文化。科技信息专业、深奥,对读者的吸引力弱,这是其先天不足。但晚报若能摒弃科技新闻报道的传统模式,在新闻中注入人文情怀和人文乐趣,这不仅可以使科技报道通俗化,也可以使其更加充满人情味[7]。如《宁波晚报》的《近期我市发生多起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医生提醒:冬季洗澡要注意安全》,副标题“医生提醒:冬季洗澡要注意安全”就非常具有人文关怀。

2.形象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长文章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了,现代人进入了“读图时代”。一张好的科技新闻图片能起到“一图抵千言”的作用,科技报道若能重点开发和利用图片优势,用生动易懂的图片来表达科学研究的专业内容,那么受众必能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接受科技的熏陶。如《宁波晚报》的科技报道《“120”急救屡陷困境:高层住宅电梯容不下救命担架 深轿厢电梯可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记者在报道时就制作了高层电梯和救护担架的仿真示意图,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高层住宅电梯的困境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另一篇报道《49岁男子昨重度中暑不幸身亡 最近一周我市热衰竭和热射病病人激增 预防中暑降体温补体液最要紧》则直接附了橙色为底的“热射病分解图”,解读了热射病的病因、症状和易患病人群,图片醒目,科学性和通俗性兼备。

3.生活化。科技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读者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记者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这类现象和问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帮助读者释疑解惑,引导和指导市民的生活消费。如住房的科学装修、绿色环保建材的选择、瓜果蔬菜农药残留的去除、饮食的科学调配……如《宁波晚报》中《100名成年人中57人的眼镜“超期服役”了镜片使用年限一般不超过五年》《“感冒”久治不愈,当心亚甲炎》等主题就非常贴近民众的生活。

许多读者在面对科技报道时都会疑惑:这个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在哪?如果记者在报道时能用具体的生活案例去充实和丰富抽象的科技信息,在生活案例中提取深刻的科学原理,相信报道更能引起受众的重视,使他们产生共鸣。

(作者系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文法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王学健.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公布[N].科学时报,2010-11-26.

[2] 2013宁波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数据[R].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2014(5).

[3] 任学兵.信息传播中内容分析的三种抽样方法[J].图书情报知识,1999(3).

[4] 彭兰.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J].中国编辑,2007(4).

[5] 2013宁波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数据[R].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2014(5).

[6] 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媒介方法,2006(5).

[7] 董玉芝.科技新闻报道要有人文意识[J].青年记者,2013(2).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