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2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吕克·贝松电影艺术性与商业化的共融【2】

陈一凡

2015年03月18日13:43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吕克·贝松电影的商业化表现

20 世纪 90 年代起,吕克·贝松在贯彻艺术性的同时,开始尝试在商业上有所突破。影片在风格、类型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拍摄出《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开始在国际上频频揽获大奖。下面对吕克·贝松作品商业化的突围策略作初步分析。

(一)叙事风格经典化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布轮退尔。观众喜欢的是情节跌宕起伏的影片,没有人会愿意花钱去影院看一平如水的故事。纵观吕克·贝松作品,在情节安排和叙事风格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悬念的设置。制造悬念是好莱坞影片的惯用手段,他也深谙此道,在作品中他常常将人物置于一个困境中,如影片《尼基塔》女主角尼基塔一出场便是她因抢劫、杀人等一系列犯罪行为让她锒铛入狱,影片一开始就制造了一个悬念,尼基塔接下来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层层悬念的设置让故事情节有了紧张感和强烈的戏剧冲突,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好奇心,同时也使影片具有了绝处逢生的张力。

其次,追逐戏的设置。追逐戏也是经常出现在好莱坞影片中的片段,它常用来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让观众体验追逐中速度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快感。如影片《地下铁》中在神秘、复杂而又广阔空间的地下世界的激烈追逐,增强了影片慌乱紧张的气氛,形成了扣人心弦的视听效果,让观众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紧张和刺激,从而使影片有了更多的看点和节奏变化。

最后,情节点的设置。吕克·贝松通过对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巧妙设计,使其电影不仅保留了法国特有的文艺气息,而且具有很大的票房号召力。《这个杀手不太冷》在影片结尾杀手里昂与缉毒警察激战中,眼看着他将安全逃离,这时观众的好奇心已经被吊起,但是最终导演却让他与警察同归于尽。情节点的精心设置,表现出导演富有哲理性的幽默感悟。不仅仅满足了观众的需求,而且引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二)题材类型化

吕克·贝松在作品中作了大量的类型化尝试。

首先,他的商业化影片基本上以动作和科幻为看点。如影片《第五元素》中绚丽的动作、连贯的剪辑、紧凑的情节都使得它成为一部巧夺天工的动作类科幻片;《碧海蓝天》触动感官并炫目迷人,大受欢迎;而《这个杀手不太冷》以及《第五元素》的问世,更是把他创作推举至巅峰,并在全球创下了2亿7千万美元的收益[3]。

其次,他深知明星效应的重要性。自从演员让·雷诺——出演了他的处女作《最后的决战》之后便成了他的御用演员,先后又出演了《地下铁》《碧海蓝天》《这个杀手不太冷》等脍炙人口的影片。明星的加入,有了新的看点的同时,也对票房有了一定的保证。

(三)意识形态主流化

电影无论它的商业动机和美学要求是什么,电影的主要魅力和社会文化功能基本上是属于意识形态的[4]。观众对电影中表现的意识形态认同与否,会直接反应在票房上。因而,导演应该敏锐地掌握主流意识的动向,这样才可能在票房大战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吕克·贝松把握住了迎合大众口味,把握消费心理,满足市场需求的电影创作理念。如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讲述了杀手里昂与小女孩马蒂尔达之间“爱”的故事,这种“爱”迎合了观众心中主流意识。

吕克·贝松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执导的影中,在电影题材选择上采用了类型化的策略;在影片的意识形态方面采用主流意识形态迎合观众心理。他的这些努力都为他影片的良好票房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