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2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精神之纬与现代文明下的《冰点人物》【3】

蒋思悦

2015年03月19日13:21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文本特征

(一)表达方式——“形象大于思想”

《冰点》的人物特稿突出“像拍纪录片一样呈现新闻画面”。例如人物的情感状态,是喜悦还是悲伤,记者只在进行真实细致的记录后请读者自行判断。一个人的个性是由其语言和行为来展现的,而不是由记者来贴标签。《冰点》记者赵涵漠说:“任何稿子,如果流于对感受的述说,都可能是危险的。”“特稿的细节更应该体现在‘这个人怎么做’,而不是‘这个人怎么想’。[8]”

也正如著名记者王克勤所说:“情绪没有任何力量,有力量的是事实和证据。”“无现场不新闻。”“真理由若干的证据碎片构成。[9]”《冰点》通过低调内敛的理性构思和恰到好处的感性表达,达到了感情氛围的充沛饱满和内容结构的严整周密。

如在进行有关温州动车事故的采访时,赵涵漠说:“采访中,我会询问很多细节,可能你们会觉得烦,但这些细节对我的报道很重要,这些细节也是特稿写作所必须的。第二,就是需要不厌其烦地追问下去。当时,我觉得黄一宁是一个声音很温柔的男孩,我就觉得他应该是很细心的,于是我就去问黄一宁说:‘你觉得朱平什么时候最漂亮?’他说:‘穿一条裙子、一个高跟鞋,就很漂亮。’然后,我就问他:‘什么样的裙子和高跟鞋呢?’他就会开始回忆鞋子和裙子的细节。这些细节会让你感觉到朱平其实是一个很爱美的一个姑娘,她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其实是这个样子的,这样一来人物形象和性格就丰满起来了。但问题是被访者可能会觉得你问这些细节毫无意义,但按照记者的工作要求,我们就是要去问。”

《冰点》记者张伟说:“有的时候,特别是突发新闻,文字是具有欺骗性的,但图片比文字的真实度要高。[8]”所以,《冰点》的记者还非常善于寻找能真实还原现场的图片,再回到写字台前根据自己在现场的采访、观察以及照片上的情形对整个事件进行回忆、还原。正是作者站在这些惊人具体的细节背后,真实完整地还原当时场景,才能让读者看到看似自然无意而实质上隐藏着情绪的具体形象。

(二)缺省人物心理活动

《冰点人物》的另一大特点是没有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没有作者的代入性解读。文章几乎全部为对事件的陈述交代、具体细节的刻画和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冰点》记者自知自己的感受范围是有限的,绝不会像上帝般能“深入人心”。通过细节的捕捉和描写来加强现场感,再现当时场景,让读者再历事件得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会有很好的阅读效果。

例如2013年3月20日10版上刊登的《“麻风村”唯一的老师》,全文对主人公彭绍贵没有一个字的心理描写,但读完全文后,读者心中自然能感受到这名老师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帮助孩子们获得知识走出大山的艰辛和不易。彭绍贵的坚韧和执著、辛酸和坎坷,全深藏于他生活的底色之中。

文中写道:“彭绍贵并不着急。长大后,每当别人说他是‘麻风病人’,他默默脱下上衣和鞋,让对方指出他身上的麻风病。对方指不出,他就说:‘以后不要叫我麻风病人。’”“也是在2003年,凤庆县教师进修学校同意录取彭绍贵。当年10月,彭绍贵第一次以学生的身份坐进教室。脱产读书两年后,他接过毕业证书,‘呜呜’地哭了。”“‘我和别人没什么两样。我通过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彭绍贵带点磕巴说道。[10]”《冰点》通过对主人公本人经历的再现,语言的引用,动作的刻画,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走入这样一位乡村老师坚守自尊的内心。读者对于人物真正的理解不是作者刻意而为之的,是在切身体会人物的所做所思后,才能知晓其背后的苦辣酸甜,达到心灵的共通和共鸣,了解其原因并理解其心情。

这些对事实本身的描写不但朴素真诚,没有任何无病呻吟的煽情之嫌,且其事实本身的力量就足以震撼人心,具有一般心理描写所不具有的真实的感染力和阅读效果。同时,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一般,留有一定余地的叙述给予读者以想像空间,这种余音绕梁、挥之不去的效果会让读者反复品味、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冰点人物》虽然只是《冰点》周刊的一个分支,但它完整地继承了《冰点》一贯的血脉和性格,通过记录人物,来记录生活、记录社会、记录历史,沉淀出普通人生活的原味、繁复事件背后的本色以及那些真正会影响历史进程的平凡点滴。(指导老师:倪沫)

(作者简介:蒋思悦,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参考文献:

[1] 张功臣.冰点——返璞归真看中国[J].青年记者,1995(6).

[2] 李大同.读者为什么要看〈冰点〉[EB/OL].中国青年报网站.

[3] 陈璇.用胡子死磕一份红头文件[N].中国青年报,2013-01-30.

[4] 李斌.科学界派往课堂的代表[N].中国青年报,2013-12-04.

[5] 王雪迎.像007一样活着[N].中国青年报,2013-07-17.

[6] 杜涌涛.冰点周刊:矜持态度 精致阅读[EB/OL].中青在线,2009-08-04.

[7] 汪成军.中青报〈冰点周刊〉的文化传播分析[EB/OL].第六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189065/13896667.html.

[8] 张志安,刘虹岑.记录小人物就是记录时代本身——〈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赵涵漠访谈[J].新闻界,2013(2).

[9] 王克勤2013年12月10日于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座记录.

[10] 郭建光.“麻风村”唯一的老师[N].中国青年报,2013-03-20.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