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报纸的需求仍然需要报刊零售来满足
喝早茶、候车、逛公园、上下班路上,往往会顺便买份报刊看看。有的老读者也会到家门口报刊亭买报刊。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倾向于在网上阅读新闻和获取信息,但并非全都不看纸质版的报刊,而对于大部分的中老年人来说,他们仍然习惯于纸质化阅读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中老年人在报刊品牌上具有一定的忠诚度,认准了一份报刊,就会一直购买该报刊。只要还有需求,报刊亭就不能轻易地关门了事。
2. 报刊亭本身的位置优势,对于国家舆论阵地的巩固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报刊亭处于闹市繁华地区,如在火车站、公交车站、地铁口或者天桥下,人口密度大,人流多。同时,报刊亭还分布在居民小区街道或者学校附近。报刊亭的广泛分布,十分有利于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比如有些报刊亭安装了LED显示屏,随时更新新闻,让老百姓及时了解国内外动态以及当日重大新闻事件。
3. 报刊亭是城市文明的价值体现,应把报刊亭看作是文化地标
报刊亭所出售的各种报纸,以及报刊亭本身的外部装饰,是展现城市文化乃至国家形象的重要符号。这几年,一些地方以影响市容为理由,拆除了一大批报刊亭,然而后续事实表明,拆除了报刊亭,也并不是整改城市市容的有效之道。郑州市在2012年拆除全市的报刊亭时,相关部门对市民承诺,“两个月内按拆除报亭数量1∶2的比例进店”,设售报点,“要方便市民买报”。很快,700余商家领取售报点牌照,总数是所拆报亭的两倍。但两年多过去,时至今日,这项工作仍在努力推进,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报刊亭的消失,不仅没有解决所谓的城市形象问题,反而不利于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消费和需求。此外,报刊亭的具体经营者有不少是下岗职工或者行动不便的人士,在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里,报刊亭既填补了都市文化的空白,满足了大众阅读需要,又解决了许多人的饭碗问题,这难道不是对市容、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吗?城市规划、整治市容,决不能把报刊亭当作包袱甩掉。
4. 报刊亭的存在有利于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钟情于新媒体无可非议,但也需要其他选择,纸质的阅读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报刊亭的存在,不仅为民众提供了精神文化消费的场所,而且还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如果一个城市遍布着报刊亭,出售报纸和书籍,国民的阅读习惯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国民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重要指标之一。
吸取了经验教训,有些地方曾被整治的报刊亭又“重出江湖”。2009年,无锡市区内1200多个报刊亭几乎全部被拆除。时隔6年之后,报刊亭在无锡街头“复出”。2015年2月10日,无锡市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无锡发布”宣告:报刊亭终于回来啦。首批10个报刊亭布点确定,5个在春节后陆续开放使用。重新回归的报刊亭将变身“百事通”,包含售卖报纸、充值缴费、收发快件等多项便民服务。此外,南京市也曾计划拆除报刊亭,但在媒体和市民的反对下,对报刊亭进行了整治升级,新的报刊亭更名为“便民服务亭”,除售卖报刊以外,还为市民提供代收费、代充值、代收发快件等便民服务。目前,杭州市已有新型报刊亭2037个,据浙江省报刊发行局局长郑守祥介绍,截至2014年底,浙江全省建有报刊亭2562个,其中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的新型报刊亭已有2037个。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