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报刊亭非杂货铺,多元发展应维护文化品牌
面对生存窘境,报刊亭出路何在?毫无疑问,如果按原有单一经营报刊的思路,经营者肯定因得不到利益回报而退场;如果完全放开经营,变成无序的杂货店,又与城市文明相悖。作为政府部门和经营单位,应创新思路和模式,把报刊亭维护和发展好。
正如纸媒现在也在开展多元经营、以产业反哺报业一样,报刊亭要维持生存,同样需要进行多元经营,拓展服务范围,同时要以优惠的条件调动销售者的积极性。有的地方采取零租金的办法,吸纳报刊亭的销售者,这是双层经营模式下的一种创新,即先由拿到报建证的经营单位选择好地段创建报刊亭,然后以零租金招揽具体的经营者即销售者。经营单位则在亭上以经营广告等方式收回投资和获取利润。销售者因是零租金,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同时以多元经营维持报刊亭运作。
为了进行多元经营,有的地方把报刊亭改为公共服务亭。不管叫什么名字,都是在报刊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名后其经营的重要项目应是报刊和近似的文化产品及社会服务。当然别的也可适当经营,关键要有主次。在大街小巷的公共场所设立类似报刊亭这样的公共服务亭,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如果将这类亭办成完全走样的杂货铺,有碍观瞻,不能成为文化风景线,迟早都会被整治。有些报刊亭确实存在外观形象不好甚至“脏乱差”等问题,有的是政府规划不到位,有的是管理失控造成严重跨范围经营。
笔者注意到,许多城市已对报刊亭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外观上变得更加干净新颖,一改过去“城市牛皮癣”脏乱的形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面前。多元经营经营什么,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好的。许多报刊亭开办了特快揽收、电商小包等各类邮政业务,提供更为广泛的便民服务有助于报刊亭长期生存和发展,但报刊亭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仍然是为民众提供精神食粮,是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并非大包大揽的杂货铺。在这方面,各地都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在广州,由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联手有关单位成立的广州报刊亭有限公司,在重要城区、街道大力推进新型报刊亭建设。除了经营报刊之外,还设立公用电话,代售手机充值卡、船票、飞机票、火车票、景点票等业务,并将报刊亭打造成广告经营的载体。有了经济效益,才能使报刊亭坚持下来。广东珠海的公共服务亭更是以其良好的外观、较高的经营品位和有序的管理,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些报刊亭主要设置在人流密集的交通要道及商圈、社区、公交车站台旁。早在2010年3月,珠海报业发行有限公司就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建设“珠海报业”报刊亭的要求,强调报刊亭不是单一的售报终端,应发展成城市的公共设施。从他们的方案中看得出经营有重点,并进行有序管理。他们的指导思想就是既能满足市民的文化和其他服务需求,又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要发挥这样的作用,既不能单一经营,也不能无节制乱经营。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珠海逐步将报刊亭打造成为公共服务亭,集报、书、刊、碟等文化产品的销售、推广、配送以及信息查询、公共缴费于一体的服务管理平台,并且与“公共自行车服务亭”连在一起,形成多种功能的“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亭”。经营公司对服务亭的经营给予指导和监管,统一形象,明确经营范围,经营产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
目前对报刊亭仍有争议的地方,应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对报刊亭的发展予以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扶持措施,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定,以确保报刊亭健康有序发展。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对报刊亭的分布位置进行有效合理的划分,使得报刊亭既能够满足公众的文化和日常生活需求,又不会成为占道经营、妨碍交通的“障碍物”。另外,为了报刊亭能够更加规范地发展,相关部门也应出台相应政策,对于其经营范围做出明确界定,规范销售渠道,防止一些经营者利用报刊亭打“擦边球”进行超范围经营或出售非法出版物,影响报刊亭的整体形象。
文化是强大的,虽然饱经沧桑甚至战火洗礼,却能历久弥新、烛照未来;文化也是脆弱的,经不起随意折腾、亵渎、践踏,因而需要精心呵护和培育。因此,城市文明的发展需要报刊亭的推动,城市文明的价值也更需要报刊亭来体现。
(作者:周林桐,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