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31日至8月1日,北京市朝阳区70余处报刊亭被拆除。这并非个案,近些年报刊亭去留的新闻和争议不绝于耳。
2012年,郑州市实施“退路进店”工程,短短一个月拆除341个报刊亭;2013年7月开始,太原市273个报刊亭陆续退离城区主干道。当然,各地报刊亭被拆除的原因并不相同,有的是违规占道经营,有的因超出经营范围,还有的是在城市道路等规划中被“规划”掉。抛开这些因素来看,真正意义上的报刊亭其实都在萎缩。如果不超出原有的经营范围,只局限于报刊,难以生存下去。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报刊亭既要生存发展又要继续成为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如何找准平衡点。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协调,由各部门各自为政去处理,那么报刊亭的结局不是继续被人为拆掉,就是经营者经营不下去而自动退出。这无论对政府、媒体,还是报刊亭经营者来说,都绝非好事。
报刊零售曾有过火红的年代
流动性或者固定性的报摊乃至报刊亭,都曾因零售业务兴旺而有过火红的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笔者认识的一个熟人在广州的一个小报摊上每天卖出的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就达150份。后来,虽然机关报的报摊零售量在下滑,但其他报刊的零售量替补上来了,报摊市场依然繁荣。就广州地区报摊市场而言,《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都先后大举进军报摊市场,占有大量读者。有些报刊的零售量甚至超过了固定订户。碰到重大事件策划更是成为报摊市场的一大景观。香港回归时,广州日报社出版发行97个版的《广州日报》,街头曾出现排队抢购报纸的盛况,该报社不得不几次加印报纸应急。随着城市文明发展的要求,地摊摆卖逐渐被清理,于是适应这一变化的比较固定的报刊亭应运而生。在新媒体等新的传播手段未形成大气候、传统媒体仍牢固占据市场的背景下,报刊亭经营良好。在报刊亭,可以看到比较畅销的报刊堆叠得很高,并很快售完。
然而,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单一经营的报刊亭曾经的辉煌如今已难以呈现。造成报刊亭今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报刊亭的惨淡经营,折射出传统出版发行业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冲击。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生产的巨大变革,使得传统报业的发展遭遇了寒冬。报刊亭建立初期,正值传统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民众新闻需求量的激增,也带动了报刊亭销售业绩的火爆。报刊亭的经营者和媒体人士普遍认为,新媒体强势崛起,传统媒体寒冬加剧,是报刊亭陷入窘境的主要原因。网络、微博和微信等来势凶猛,颠覆了原来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话语权格局,传统媒体边缘化形势越来越严峻。读者不断流失,直接导致发行量下滑,报刊零售陷入困境。
其二,报刊亭功能过于单一,未能适应现代社会民众多元化的需求。原有的单一经营的报刊亭靠量取胜,民众对于报纸需求量大的时候,报纸、杂志的零售可以支撑整个报刊亭的运转。然而,随着民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报纸读者群体的大量流失,使得仅仅靠报纸杂志零售为支撑的报刊亭难以为继。
作为城市文明窗口的报刊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可以预料,报刊亭的困境还会继续下去。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困境就把报刊亭都关掉,正如不能因为纸媒经营碰到了困境就把报刊全停掉一样。报刊亭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之一,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