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3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提高电视专题节目画面张力的途径【2】

何云红

2015年03月24日15:21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把握节奏,提高情绪饱满度

新闻讲究真实、客观、原汁原味。专题节目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要呈现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比起新闻,专题节目对素材有更多的加工,有更多主观烙印。专题片的创作者不称记者而称编导,正是这个原因。如《舌尖上的中国》对不同的饮食,编导会倾注不同的情感,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画面场景与心境的吻合就是画面情绪,对画面情绪的把控与编导的个人审美、艺术修养有关,如果创作者的情绪也能被观者感受到,形成氛围,产生共鸣,就能体现出艺术的神奇,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电视画面不是单个的,而是连续的,这使得其具有超越单个画面图片,通过连续画面营造情绪,感染观众的优势。编导要将自己的情感情绪呈现给观众,感染观众,使得观众能够进一步体会、感受到镜头所要传递的主要信息,在情感上能够产生共鸣,就要善于运用合理的剪辑点,要把握好节目的节奏。

所谓节奏,指的是节目的形式和内容的动静、张弛、轻重、起伏、长短、缓急,有规律地进行交替变换,这样能够给观众造成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松弛、时而紧张的心理感觉[2]。节奏也是构成节目的重要元素。内容相同的画面,用长镜头展示,就能使人产生舒缓的感觉,但是如果使用短镜头,就会造成心理上的紧迫感。所以,针对不同的节目,要选择不同的表现镜头。节奏相对缓慢的画面,镜头应该稍长一些,节奏较快的时候,镜头可以稍短一些。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节目的主人公遇到重大的灾难,遇到困难的时候,节奏是沉重的,应该选择较长的镜头,一个哭的镜头,可以一直沿用下,可以望着远方长久不回头;相反,表现主人公遇到了高兴的事情,这时,主人公的心情是欢快的,愉悦的,则要用短的镜头。

情绪长度主要是由心理特点决定,只有在人物抒发完情绪之后选择剪辑点,才能将报道对象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作为专题片编导,重视对于人物情绪、态度的渲染和夸张,使节目鲜活生动,就一定要学会合理利用情绪剪辑点,合理安排节奏。

节奏与情绪匹配,还体现在要善于留好气口,用好“冗余”画面。就像国画中的留白,好的留白能让画的气韵更足;而好的气口和“冗余”画面,能让观众与编导共呼吸,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更好地传递给观众,做到主体和客体的情绪共振。《商战》第一集《电商江湖》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的民族,敖古鲁雅鄂温克族,这个民族只有243人。迄今为止,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解说开始之前,导演留了旋转的星空、冰封的河流、森林中的赶鹿人、鹿的特写四个画面,整整19秒;“迄今为止”之前,又留了3秒劈柴的镜头。也就是,在总时长42秒的画面中,只有20秒是与解说相配的画面。反观我们有的节目,解说词一句紧接一句,解说词之后又接主人公的采访,让人紧张得喘不上气来。这样的节目只是干巴巴地完成叙事的任务,而不是有声有色,情绪饱满地讲故事。

三、景别、影调的和谐统一

景别是对视觉空间的生动展示,一般分为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影调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色彩的色相明暗等,它是物体结构、色彩、光线效果的客观再现,也是摄影师创作意图、表现手段运用的结果,光线构成、拍摄角度、取景范围的选择,都直接影响影调的构成。在电视专题节目中,影调与剧情内容紧密结合,可以形成一个影调的总倾向。

张艺谋的代表作《红高粱》,将红色作为影片的基本影调。对色彩的表现极富有张力。一望无际的大红高粱,如血翡翠般的高粱酒,桐红色的油脂皮肤,甚至连空气也仿佛是略带着红色的迷雾,整个影片红色铺天盖地,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正是对影片中苦难人生备受压抑的象征。而红色作为暖色调,又拥有无限的张力,在影片中唱酒神歌的时候生命膨胀的美感,正是通过鼓胀的桐红色的油脂肌肤表现了出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同是红色,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压抑感与生命的张力互为消解又互为加强。就如久藏内心深处的野性突然爆发出来的畅快感[3]。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