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3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提高电视专题节目画面张力的途径

何云红

2015年03月24日15:21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在电视专题片中,文稿是基础,画面是根本。画面设计和剪辑水平是节目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探讨提高叙事画面的密度,使画面与表现内容的联系更加紧密;找准剪辑点,留好气口,使节奏张弛有规律地交替变换;做好景别、影调的统一以及用心设计写意画面,将写意镜头具象化,使写意镜头兼具意境营造、物象象征和叙事功能为一体等,寻找提高电视专题片画面张力,提高节目可视性的途径。

关键词:画面张力;叙事密度;剪辑节奏;可视性

进入电视领域工作以来,一直都在从事专题纪录片的创作和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节目的文稿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然而,成片以后,节目干巴巴毫无生气,经过反复修改,也只能达到勉强播出的水平,自然也没有好的收视率。由此导致一些编导很困惑,认为:我写完了稿子,领导审稿也通过了,编辑中,是严格按照稿子编辑的,为什么领导还是不满意,节目的效果也不好呢?相反,一些节目文稿不尽流畅,读起来也不尽明白,但成片则弥补了行文的不足,鲜活生动,内容也完整清晰了,节目的收视和品质都不错。

为什么好文稿不能产生好节目?众所周知,电视是视听的艺术,感性高于理性。文稿是理性的。理性的文稿注定只是电视表达中的一个基础的、重要的元素,而不是电视表达的全部。所以,在电视专题片中,文稿是基础,画面是根本,文字到影像,是一个化蛹为蝶的过程。而很多编导,恰恰是不掌握画面的编辑规律和技巧,电视画面的张力不足,导致节目难以提高。

怎样才能化蛹为蝶,提高画面的张力?

一、提高叙事画面的密度

所谓叙事画面,是指具有叙事力度和情节推动力量的镜头。如讲开锁的节目,就一定要有锁的构成、原理、钥匙插入锁孔以后的动作,开锁人的技术娴熟程度等。在救援节目中,就要有消防队员施救的工具、动作、施救的环境、过程等。如果没有这些镜头,那么,观众想看的东西看不到,也就会失去对节目本身的兴趣。

在节目中,叙事画面越多,密度越高,就越能让观众看得明白、看得仔细、看得兴趣盎然,提高节目的可视性。一些节目本身具有很好的画面叙事功能,如原央视一套的《劳动榜样》,其中塔吊捡鸡蛋,卡车转弯比赛等,用了尽量大的反差来表现一些特殊行业的特殊劳动技能,每一个镜头观众都不愿意错过,节目收视率很好;再如真人秀节目为什么好看,就是节目的每一个画面都发生在当下,记录着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举一动。当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时候,节目的悬念也就在其中了。

但很多电视专题节目,解说词与画面两张皮,大量花鸟虫鱼蓝天白云等万能空镜头占据了节目的半壁江山,节目可“看”可不“看”,可视性很差。

造成画面叙事密度低下的原因是什么呢?在电视剧中,主要表现为:影像画面过多的承载导演或剧中人物思想和观念的表达,游离于叙事链条之外;影像停滞于情绪的抒发之中,造成叙事张力的间歇性阻断;影像节奏舒缓冗长,拖延叙事进展速度等[1]。

但对于很多电视专题片的普通编导,更多是对叙事画面的认识不足,捕捉能力不足。有人说,我情愿去拍一个出租车司机,也不愿意去拍一个科学家。因为从表面上看,出租车司机会面临形形色色的乘客,会遇到不同的路况。而科学家重在思考,写作,画面表现力似乎先天不足。但这只能说明编导不够用心,不够深入。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自己,都有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专题节目之所以选择某人,某人一定有其独特之处,把这种独特之处挖掘出来,就可以找到实实在在的叙事镜头。

例如,曾经有两期讲反赌博的节目,一期节目重在理念,在概念的宣传,节目通过不同专家讲了赌博的危害性,当事人的现身说法限于回忆以前赌博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在描写主人公心态的时候,用了一些模拟镜头,如拉开抽屉发现没钱了,赌输后在河边扔石子等等。

而另一期节目,也讲反赌,节目找了一位曾经的赌王,让他反复洗牌,出牌,在30分钟里,赌王用不同的方法洗了十几次牌,其手法变换无穷。充分让观众感受到老千们高超的手法,越是看不清,越是让观众体会到进入赌场无赢家,这时,镜头的说服力要远远高于说教的说服力,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不错的收视率。

笔者近三年来,一直在做入户式的调解节目。一些编导认为,调解节目,记录好当事人的陈诉就可以了,于是安排当事人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采访,导致节目沉闷。其实,矛盾的爆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是多年的积累所致。当事人双方碰撞的时候,是理直气壮,还是犹犹豫豫,躲躲闪闪,他们的眼神,肢体语言,很能代表他们的内心的真实状态。同时,在调解员入户的调查过程中,他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看到调解员的反应等,也能真实地表达一个人的性格、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东西,是调解节目中的叙事镜头。如在《我就想和儿子住》的节目中,问话已经结束了,当事人表达了婆婆多年来对自己不公,偏心,就在编导准备离开的时候,当事人去晾衣服,突然就昏厥了过去。摄像及时抓拍了众人前去扶持,救治的过程。有了这样的细节,婆媳矛盾的展现程度就远远胜于解说词和当事人的叙述。调解过程的设计,现场抓拍的多少,抓拍之后的运用,直接决定了节目的优劣,体现了编导驾驭叙事镜头的意识和能力。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