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5年第2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网络综艺访谈节目嘉宾的可消费性探析【2】

——基于腾讯视频自制访谈节目《大牌驾到》的分析

赵利利

2015年03月25日12:56  来源:视听  手机看新闻

二、嘉宾身份的可消费性分析

(一)嘉宾的选择——生产成本最小化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不早于1975年出生的嘉宾占到总数的65.68%,而早于1965年出生的嘉宾只占到7.46%;在不早于1975年出生的可消费名人中,1975年到1985年的嘉宾占到样本总数的50.75%,1985年及以后出生的嘉宾占到14.93%。年轻嘉宾以绝对的比例优势成为可消费名人的主要构成群体,这与传统媒体访谈类节目的嘉宾年龄取向大相径庭——传统以发挥精神榜样作用为旨归的访谈类节目常常选取年龄较大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作为嘉宾。

此外,年龄限制只是可消费名人身份建构的取向之一,当年龄递减超过一定界限之后,年龄取向的积极影响将大幅降低,此时,它的应有权重受到缩减,其他元素将发挥显著性作用。访谈类节目的消费主义符号形式毕竟不同于时尚杂志等视觉冲击占决定性地位的静态空间符号形式,它同时需要时间的、动态的、由会话行为产生的声音符号刺激受众听力。1985年之后出生的嘉宾作为新生代可消费名人在阅历和知识的积累上容易形成弱势,增加成本负担,因此并不占主要地位。

在嘉宾所属地区的分配上,内地、港台和国际分别占到56.72%、37.31%、5.97%。国内外嘉宾比例对比悬殊,这说明在我国大陆媒介产品中,可消费名人所属地区基本为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从媒介产品的生产者来看,内地明星地理上的优势是他们优先考虑的元素;随着香港和台湾地区与大陆的往来日益频繁,港台明星在地缘上的劣势得到弥补,因此,港台明星和内地明星在内地网络节目的可消费名人构成中占比相当;以好莱坞电影和韩剧、美剧、日剧等为代表的国际媒介文化产品在大陆文化市场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国际明星在大陆文化消费者眼中也具有很强的消费性,比如本次研究的样本中,有一期节目的采访嘉宾就是美国电视剧《吸血鬼日记》中饰演女主角Elena的Nina Constantinova Dobreva,据笔者的统计,截止到笔者研究时(2014年10底)该期节目(2014-07-16期)的累计点击率达到了27,546,329次,在《大牌驾到》所有节目的点击率排行中位居第5,实属商业上的成功之作,但是,国际可消费名人因地理隔阂导致成本过高,就目前的情况看,这一类可消费主体仍然处于生产者考虑的边缘范畴。

(二)节目的接近性——消费者需求

消费主义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的生产流通同样需要遵循价值规律,因此,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对于媒介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来说不言而喻。

网络娱乐节目的受众定位与网络使用人群保持高度重叠,尽管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使用不再是年轻人独有的生活方式,但是,在以网络为载体的娱乐性使用上,以1975年—1985年出生的年轻群体为主的网络土著依然是互联网消费的主力军,较大年龄的互联网移民依然主要活跃在网络的工具性应用上。

因此,笔者认为《大牌驾到》对受众的年龄定位为1975年—1985年。1975年—1985年出生的年轻人与这个年龄段的名人经历过相似的成长环境和社会变迁,容易产生共鸣,具有心理上的接近性。

在地理区位上,《大牌驾到》是中国大陆的节目,它的生产和消费都离不开中国大陆,这就要求该节目在受众地理上的定位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主。这一地区的受众虽然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但文化根性还在本土,主体消费需求依然是本土文化。

由表1还可得知,在嘉宾的性别构成上,男性嘉宾的比例为62.69%,明显多于女性嘉宾。从现实经验看,男性通常通过观赏体育竞技类节目中比赛的冲突、合作等情节达到移情、宣泄的目的和通过雄性力量的肉体冲突提升自我认可,而女性则偏向以情感、窥私等元素为构成主体的综艺娱乐节目达到移情、梦幻、宣泄、治愈、心理强化等效果来放松身心。因此,《大牌驾到》的受众定位在性别上以女性为主,从心理学的异性效应观照,这就意味着男性可消费名人对于占有同类节目的市场具有强有力的作用。

三、可消费性选择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偶像符号的负面效应

有研究者从符号学角度来解释明星,认为明星是实际的影视演员个体(对象一实体)与附着于其上的符号意义(所指一象征)的综合体,它是一种象征符号,一种偶像符号,②笔者对这种观点表示认同。明星的价值不在于作为个人的明星本身,而在于作为大众偶像的符号象征意义。

罗兰巴特认为,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它们的内质可以各有不同。③在明星符号体中,所指是面向普罗大众的,是媒介为之塑造的光鲜亮丽的形象,所指的本质是漂亮、时尚、阳光、雄性力量等受众通过视觉感官接受的意义及所指的所指:奢华拜物的价值观,而能指才是明星本身作为人的肉体实在。

在偶像经济的流通过程中,一些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极易模糊甚至混淆能指与所指的界限,他们误认为自己在媒介载体上看到的就是明星的真实存在。为了在现实生活中追随他们从媒介上直接拷贝到心目中的明星形象,一些所谓的超级粉丝经常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