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5年第2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数字媒介技术影响下的恶搞文化【3】

张永鹏

2015年03月25日14:04  来源:视听  手机看新闻

四、恶搞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一)恶搞文化的社会适应性

如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声者和恶搞文化的参与者,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样更能激发恶搞心理下的创新思维,更好地为受众自己的立场和心理服务。

恶搞者多为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青年人,“他们出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发生着变化和碰撞……”⑤“恶搞者大多对社会、对生活和人生有着独特的见解,不遵从正统思想,对事、对人是非判断标准不拘一格;审美观和生活充满不羁的想象和夸张。”⑥

同龄群体中,有着共同的群体记忆和群体归属感的人会极力赞同群体内的某些观点,他们的这些观点或见解能在这个群体中蔓延开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共识力量。

恶搞作品大多语言通俗易懂,易被大众接纳,风格幽默而不失辛辣讽刺。恶搞作品大多语言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和网络用语,而且逻辑简洁,直截了当。反讽的语言和幽默的措辞,让恶搞的创作者突破原有的束缚,创造出一种让人愉悦的体验。

恶搞作品大多具有社会的现实批判意义,能够引发社会诸多领域的集体反思。恶搞也有其现实意义,一个群体乃至一个社会的集体思考将会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改变和发展。

引发文艺批评向多媒体时代文艺批评过渡。传统的文艺批评注重文字和思维的解析,其理论较为传统。而在全媒体时代,随着文艺趋向愈发多元,文艺形式越发多样的背景下,文艺理论也应与时俱进,从数字媒体和恶搞文化的融合看待恶搞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宗旨。拘泥于传统的批评理论与解读架构,既不利于恶搞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也不利于文艺批评理论的扩充与进步。只有文艺理论自身积极探求新的突破点和融合点,才有助于文艺理论和恶搞文化的“双赢”。

(二)恶搞文化带来的忧思

人们被过度批判思想污蚀。恶搞文化终究隶属于亚文化的范畴,是一种供于娱乐和消遣的文化元素。如果人们过多接触这种亚文化,必将导致人们本来的纯净思想被腐蚀,到处充满着批判的味道。

网络环境被破坏,社会伦理遭冲击。“不少作品因为恶意伤害别人的感情和形象已经触击到了社会的伦理底线,甚至与我们的道德和法律相悖,污染和破坏了网络生态,这是需要引起警惕和必须反对的……”⑦我们支持恶搞文化发展,但是应该在不伤害公众感情和不触碰法律和伦理底线的基础上进行恶搞。

冲击主流文化,滋生违法可能。恶搞文化产品首先应该保证能够被广大受众在价值观念层面接受,否则难以谈及更广泛的传播。另外,一部分恶搞者企图借以更便捷的媒介渠道通过贩卖自己的产品从中获利。一旦恶搞创作者被利益蒙蔽双眼,恶搞文化将会变质,且大大增加侵权可能,因而恶搞这种纯粹的文化娱乐产品应该保持其纯洁性。

结语

恶搞文化在数字媒介技术的影响下会演变出更多形式和内容。我们应该赞扬优秀恶搞文化中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并积极参与恶搞文化的批判反思,充分利用现代媒介技术给予我们的便利。同时文化领域也应更加重视这一文化的发展现象,为文化的创新提供新的动力。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要谨防恶搞文化的消极作用,否则,恶搞文化产品只是没有意义的时间消费品和单一追求公众注意力而没有文化价值的无效产品。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注释:

①孙凌,邓瑶. 媒介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播客”为例[J]. 新媒体在线,2009(10):76

②段京肃. 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③高芳. 恶搞文化的媒介技术形态沿革[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9

④⑦李娟. “恶搞文化”:理应成为一种智慧而严肃的游戏[J]. 社科纵横,2008(6):342

⑤王晓渔. 恶搞文化的症候分析[J]. 南方文坛,2006(3):23

⑥温志嵩. KUSO文化——一种网络族群的生活方式[J]. 青年现象,2006(10):57-59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