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一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人民网>>传媒>>正文

[学子论文]手机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3】

付敏

2015年03月31日15:0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3、冷漠的现实人际关系和情感缺乏

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扩大了人际范围,许多人获得了情感认同和满足,心理上逐渐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却在现实人际关系中无法延续这种情感。仅限于文字和符号的情感互动,无法体会面对面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和情感交流的氛围。问卷显示,有68%的同学在交流平台上经常与别人分享信息,对其他人更新的状态进行积极评论或点赞,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乏口头交流的能力。原本是为方便我们表达情感的工具,如今却使我们变得不善于表达。

2009年,Facebook引入点赞,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敲字,只要点击一个按钮就能表达“嘿,我正关注你”的意思。微信朋友圈兴起以后,“点赞党”们更是大行其道。曾经有人在知乎上总结了“点赞党心态”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1、心地太善良。看到朋友们的新旅行或者购物来的战利品,点一个赞表示已阅。2.维持人际关系。对于许久没有联系的人,但又无更深入的话题可说,通过点赞表示自己还在关注着对方。3.确实说的挺好。

希望对方的关注是人的天性,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Larry Rosen在他的《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一文中写到:每天数小时沉溺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数次“小啜”式地与人沟通,就像喝水一样,虽然一小口睡不能满足你,次数多了,饥渴仍然会得到缓解①。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浅层次”的情感互动,它所带来的亲密感不能持久,而且很少能带来实际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改善。试想当你过生日的时候,是希望收到一大堆的赞,还是几句来自朋友真挚的祝福?与其用这种轻佻的方式进行来往,不如在现实生活中多用实际行动表达关心。

三、手机互联网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诚然,如上文所述,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重要养成期,我们在看到手机互联网带来的诸多好处时,对于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1、提高自身管理

首先,从个人角度而言,大学生作为已满18岁的成年人,在脱离父母的教导下,要渐渐学会合理的进行时间和目标管理。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自己人际关系网,学会和他人沟通。并且多读传统的纸质书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专注力。

江苏卫视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中担任科学评审的魏坤琳,曾经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各种网瘾》的长微博,他说许多同学在做功课时,每隔10钟就忍不住刷微博或网页,这样做无法保持一个记忆的广度。这种注意力的来回跳跃,会使得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导致所记忆的东西无法从短暂记忆转为长久记忆,同时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推理能力。

2、学校进行正确引导

香港中文大学卞梦炜、梁永炽曾在2013年底针对18到30岁手机使用者进行调查,把414位中国大陆学生作为有效样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越害羞越容易有“手机瘾”。由于大学生的时间利用缺乏监管,因此学校要组织各种活动,提供学生之间更多交流的平台,丰富学生们的视野,让他们把更多的经历都投入到学习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去。同时开设一些心理咨询和辅导来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瘾。

苏州大学文学院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2013年的下半学期在开展“上课前交手机”的课堂试点。教师最前排左侧有一个小盒,同学们自觉在上课前将手机调成静音然后放入小盒内,等到下课后再取出。许多同学都表示,交手机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没有了手机的诱惑,一堂课下来几乎都能很专注,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很多。

3、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要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担负起到教育和宣传的责任,通过科技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屏蔽不良信息,对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进行及时的辟谣和澄清,防止恶意传播引起舆论传染。

(作者简介: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新闻学专业)

参考文献:

①《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Larry Rosen(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