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表现情绪,增强感染力
情绪,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动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在纪录片中,情绪是感染力的关键,也是表达的难点。创作者们通常采用特写镜头、解说词阐述、音乐烘托等方法来表现情绪。其实,合理使用慢镜头也能表现情绪,增强纪录片感染力。
慢镜头表现人物主观情绪主要有两种。首先,利用人物主观感受的慢动作来渲染某种情绪。在《土地和手掌的温度》这一集中,描述西藏等地的游牧民族人民对黑茶的喜爱时,使用了一个年长的藏民品茶的慢动作。在逆光下,藏民布满皱纹的手拿起茶杯,慢镜头延长了杯子入口的过程,观众可以看见,随着茶杯一点点靠近藏民的口,藏民干枯褶皱的脸上渐渐浮起了笑容。这一镜头利用逆光肖像和慢动作两种表达情绪的方式,将藏民对黑茶的喜爱和崇敬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利用客观事物的慢动作表现拍摄主体的情绪变化。采用侧面烘托、含蓄表达的手法,借助镜头中的次要事物,以整体视觉环境表现主体的情绪。《茶》系列中,在描写武夷山顶僧人长净对最古老的那一棵茶树的崇敬时,将他给古茶树清理害虫和苔藓的动作慢化,观众可以清楚地看见树上长着的青绿色苔藓,通过苔藓的薄、细小,表现僧人们对古树的细心呵护进而表现僧人们对茶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敬。
2.增强纪录片艺术性
纪录片的艺术性是指艺术地选取素材、创造性地表现素材,使观众从普通的现实中得出新的认知和体会。 艺术性是衡量一部纪录片优劣的重要标准。慢镜头通过展现美好动作、增强画面美感、创造意境、控制影片节奏来增强纪录片的艺术性。
(1)创造意境,渲染气氛
意境是衡量纪录片艺术性的重要标准,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在《茶》系列纪录片中,记叙中国人悠久的喝茶历史时,运用了一组慢镜头。第一个慢镜头是一名穿着蓝布衣服的老汉牵着一头马缓缓朝向镜头走来。老汉每迈动一步,手中的牵牛绳就缓慢地甩动,蓝布衣服也随之轻轻晃动。第二个慢镜头是蓝布衣服老汉打着一把黑色的伞,从画面右侧走向左侧。观众能够清楚地看见老汉抬手抬腿的动作,整个画面以黑白色为主,配上充满古典气息的音乐,将历史感展现地淋漓尽致。
这一组画面利用慢镜头来展现历史感,塑造出一种悠远古老的意境,渲染出幽静、伤感、怀旧的气氛,充分调动观众的视听,引人入胜。
(2)增强画面美感,强调瞬时美好
慢动作通过将动作慢化,使之具有超现实的失重感,呈现给观众一种轻盈、梦幻之感。这种轻盈、梦幻之感能够增强画面美感,强调某一时刻的美好。
在《茶》系列纪录片开头,有一段概括性介绍。总时长5分钟,其中使用了13个慢镜头。依次为:茶农采摘茶叶尖;揉茶时茶叶屑从指尖缝隙下漏;一片树叶从空中下落;河水翻滚着向前流;茶叶洒进茶杯;茶农用簸箕筛茶;红茶水从茶壶流往杯中;林间树叶被风吹翻;茶叶从空中降落;一滴水从翻滚的水中向上溅起;制茶师傅用火钳拨动炉中的火炭……
这一系列慢镜头,大多为特写或近景镜头,环境被模糊化,只剩下主体,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主体的肖像或表情上。没有现场音响和后期音效,只通过美好的音乐渲染气氛,让观众充分沉浸在影片所展现的美好中。
通过这些慢镜头,将美好时刻停留在画面上,使观众在纪录片的开头便感受到影片拍摄的美好,对“茶”这一事物从生产到品尝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美好有了基本的感知,吸引其继续观看。
(3)控制影片节奏,张弛有度
节奏感是影视的重要艺术元素之一,表现在连续而又有间隙的运动。节奏感取决于情节的发展、镜头的角度与景别、镜头组接等等。慢镜头的使用也影响着影片的节奏,可以让观众在紧张的观赏状态中得到些许舒缓,使他们停下来回想和思考。
在《茶》系列的第一集的第14分钟26秒开始,一系列快节奏的镜头讲述茶叶加工的过程。簸箕抖动,擦洗锅,机器炒,撒茶叶,手工挑动。到第15分钟0秒,开始出现慢镜头,14分59秒—15分02秒,第一个慢动作,一只手的特写,抖动手中的茶叶,使之散落。15分03秒—15分06秒,第二个慢动作,一个茶农的近景,继续上个动作,且采取动作分切技术。1分07秒—15分09秒,第三个动作特写,继续以上动作。15分10秒—15分23秒,一组慢镜头动作,从不同角度展现抖动茶叶的过程。这一系列快镜头和慢镜头的使用,合理控制了影片节奏,使纪录片实现张弛有度。让观众在“快”、“慢”两种节奏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味,在音乐响起后,慢慢回味制茶过程中的美丽、清新。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