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一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人民网>>传媒>>正文

[学子论文]浅谈慢镜头在纪录片中的运用【3】

——以《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系列纪录片为例

杜方云

2015年04月01日13:3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3.增强纪录片的思想性

纪录片的真实性要求记录现实生活中人和事的真实面貌,但这并不意味着直接照搬现实中的所有一切,而是应该在思想性原则指导下,选取能带给人思想收益的真实。思想性是衡量纪录片成败的重要因素,是拍摄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片中的影射,体现在素材的选取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1)点明主题,提升思想

思想性是纪录片的灵魂,应该贯彻在画面、解说词、配乐中。运用慢镜头,也应考虑主题性。

《茶》系列纪录片在讲述雅安师傅制作黑茶的故事时,用了一组慢镜头。视频31分42秒—32秒7分拍摄的是:制茶师傅站在模板上,双脚用力踩茶叶袋。用长镜头突出这一工序的费力、耗时、辛苦。视频33分26秒—33分 42秒,是另一组快镜头,茶叶落在机器上,机器左右挤压茶叶。

这两组慢镜头将手工制茶的艰辛与工厂生产的快捷进行对比,表现了对传统制茶人的崇敬以及对传统手工的呼唤。慢镜头激发观众的想象,感染他们,使其产生认同感。引发观众思考以“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手工业及其他传统文化,呼吁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余还能有时间、有心力去寻找失落的文明。

(2)表现象征意义,暗喻主题

很多时候,影视画面都是通过形象的画面元素来表达深刻的内涵。中国人素有含蓄、内敛的文化传统,在影视创作上也擅用画面语言表达一定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比如,在《茶》系列中讲述武夷僧人制茶的故事时,使用了僧人敲钟的慢镜头,敲钟本是一种比较深沉严肃的事情,但纪录片创作者们使之慢速化,则给撞钟添加了一份柔情。而这缓慢的钟声则意味着历史的延续,象征着无论历史的钟声敲响多少次,武夷山顶的寺庙和茶树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原味。

三、慢镜头使用的“度”

目前的影视创作中,大量使用慢镜头来渲染情绪、烘托气氛、展现动作、控制节奏,“慢镜头+特写+音乐”已经成为无数影片的惯用模式。然而,在一些影片中,无限度、无规律性的使用慢镜头不仅没有增强影片的纪实性、艺术性、思想性,反而使影片产生累赘、拖沓之嫌。慢镜头的使用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方面,慢镜头应与纪录片的叙事抒情结构一致。慢镜头是一种写意手法,长于抒情,短于叙事。在运用慢镜头时应与纪录片叙事抒情结构相一致,不能本末倒置。在交代人物、事件基本信息时使用慢镜头会造成事实模糊,有悖纪录片真实性原则。在《茶》系列纪录片中,慢镜头多用于抒情段落,或用于叙事完结时的情感升华。如,片中在解说各种茶的诞生、特点等内容时并未使用慢镜头,而是当一段解说完毕时留一段空白,仅使用“慢镜头+音乐”,以此实现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另一方面,慢镜头的使用应符合纪录片整体风格定位。慢动作将动作“慢化”,赋予其柔软特性,这就注定慢镜头的风格偏轻柔婉约。在运用慢镜头时应该考虑该特性是否与纪录片风格定位一致。《茶》系列纪录片风格清新绚丽,画面细腻动人,整体风格与慢镜头自身特质相契,因而,大量慢镜头没有阻碍纪录片风格呈现,反而为其增添了光彩。

四、结语

慢镜头凭其在抒情写意方面的突出作用,能够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艺术性、思想性,目前为广大纪录片创作者所用。但作为一种技巧性手法,慢镜头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为影片叙事增加“枝叶”,而不应成为叙事的主要手段。纪录片的精神和思想表达最终还是需要借助内在故事铺陈,只有形式和内容达到统一和谐才能使影片真正产生动人的魅力。归根到底,纪录片创作最重要的还是回归到“记录”本身。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尹旭.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新闻前哨,2012.02.

[2] 赵芳.慢镜头的功用和作用[J].科教导刊,2011.02.

[3] 姜婷.浅析电影慢镜头的艺术功能[J].艺术科技.2013.08.15

[4] 运梅园.品味慢镜头——从张艺谋两步影片的慢镜头谈开去[J].电影文学,2012年第23期.

[5] 任远.简析慢镜头的功能[J].现代传播,1980.08.28.

[6] 周健.慢镜头的功用[J].黑河学刊,2010.04.

[8] 陈晨.试论纪录片真实性和艺术性的把握[J].新闻传播,2013.04.15.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