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传媒》>>2015年4月上
人民网>>传媒>>正文

“异化”的自觉之路——

云南卫视的覆盖现状和发展策略

段永庆

2015年04月16日15:41  来源:传媒  手机看新闻

对于一个卫视来说,覆盖无异于就是基础工程——铺路,铺路当然需要砸钱,钱花得越多,路就铺得越长越宽。但是,在三网融合条件下,这项铺路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卫视将覆盖业务当做品牌战略的一项重要环节来看待。事实上,覆盖作为一种传播渠道平台,其发展战略和营销模式的探索对当今中国电视行业显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覆盖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前有传统公共有线电视网费用的水涨船高,后有新兴互联网、IPTV覆盖的虎视眈眈,电视台只能花更多的资金进行规模化覆盖。如今,资金压力过大使很多电视台不堪重负,因此,覆盖的战略研究非常重要,而且必须要有针对性才能实现差异化竞争。

重新认识“电视网络”

在我们的传统概念里,电视网络主要指的是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建设起来的公共有线传输网络,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广电网络。当然,广电网络这些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规模和比例在逐年增加,从2006年不到500万人增加到2011年5.02亿人,用户比例也从0.4%提升到38.4%,2014年之后,全国卫星电视传输通路持续深入数字化,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比例高达63.5%。与此相对应,模拟网用户的规模则呈下降态势,用户比例从2006年的62.6%下降到2014年之后的10.6%。作为目前各大卫视覆盖主渠道的广电数字网,覆盖成本自然也随着数字用户规模的不断提升而节节攀升。随着广电网络一省一网整合的步伐加快,各省广电网络公司的规模效应也得以提升,但对于各大卫视来说却无异于“雪上加霜”。

除以上的有线电视公共网接收方式之外,可供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电视网络”其实还有很多,从上面的数据就可看出,目前,广电网络模拟用户和数字用户的总规模大概是74%左右,剩下的26%来自自备卫星接收天线、企业/院校的有线局域网、IPTV、无线微波数字电视、卫星电视无线转播、OTT TV和地面数字电视等几类非有线电视公共网接收方式。这些传播方式的用户占比虽然不大,但已经足以引起各大卫视的重视,就算暂时无法全面覆盖,也不能等闲视之。事实上,这些非主流电视网络已逐渐成为各大卫视覆盖竞争的新战场。

还有一类“电视网络”也正在迅速崛起,且大有一副后来居上的架势,这就是互联网。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互联网电视用户正在急剧增加。如雨后春笋般生出的各种“盒子”毫无疑问严重地“动”了广电网络的“奶酪”,虽然其兴起之势暂时受到广电网络大军在一定程度上的压制,但大家别忘了还有各种Phone、各种Pad。移动终端挑战的已不仅仅是广电网络,还严重威胁到了电视的传播介质和播出方式。移动终端实现了海量音视频内容在不同媒体介质上的传播,而电视机也不再仅仅是我们观看电视节目的媒体介质,而是实现互联互通、交互使用的一个集资讯、娱乐、服务于一身的平台。观众在家可以同时通过电视机和移动终端交互实现上网看视频、聊天、游戏、购物等一系列活动。一言以蔽之,“云媒体”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当卫视还在被不断飙升的广电网络覆盖成本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抬眼一看,我们一贯理解的“电视网络”却已大不一样。卫视频道节目覆盖如果还按原来的“以不变应万变”之策,显然已跟不上形势,在还不能完全掌控其发展脉络的时候,或许卫视总可以用“以变应变”的心态来面对未来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卫视既不能轻易缩减传统广电网络的覆盖基础,也不能忽视非主流的网络传输渠道,更要着力向互联网渗透、借力。然而,这一切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置身媒介大融合及产业大融合的背景之下,面对扩大传输通路建设的巨大资金压力,卫视节目覆盖进行深度渠道拓展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