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传媒》>>2015年4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抓住改革之机 开拓融合之道——

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问题【2】

柳斌杰

2015年05月04日16:54  来源:传媒  手机看新闻

媒体融合是客观规律还是权宜之计?

有的人看不清楚,以为融合发展是权宜之计,让传统媒体办网站,弄个数字化平台就算是融合。其实根本就不是。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数字化和信息化已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提出媒体融合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对世界传播格局和传媒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在科学判断基础上的重大决策。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这就足以说明,融合发展是依照规律、实现长期战略的决策,而不是权宜之计。其核心是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中国传播力,而不是谁吃掉谁、谁代替谁的问题;是要深刻把握规律,推动深度融合、共同发展,而不是此消彼长、你死我活的局面。

媒体传播,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就像我们的高速公路一样,修得再好没有车跑也不行,车上没有人和货也无效益。这是个深刻的规律。就像“报纸”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报”,一个是“纸”。“报”是传播的内容,“纸”是传播的载体。融合发展就是为了使“报”的内容和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结合起来,更好地扩大生产和传播。可以说,内容是“报”,是核心,多媒体是“纸”,技术改变是为“报”服务的。改变的是传播的形态,而不是它的内容。内容要始终坚持中国法律所许可的传播,健康的信息和先进的文化。有些主流媒体担心会丧失内容优势,这是不存在的,运用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只会传播得更好。

信息采编是传播的基础,这也是规律。由此而来的传统媒体的计划性、责任性和可靠性是其权威的信息来源。传统媒体有较强的采编力量,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有着新兴媒体无法比拟的能力。要通过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地把这个内容优势发挥出来,提供、延伸和拓展到新兴媒体,改变新兴媒体舆论生态。要依托强大的采编力量、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采编流程,进行专业化的新闻生产,着力打造优质的新闻产品,确保网上网下的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加工,深耕信息内容,推出思想性强、观点鲜明的深度报道和评论言论,进一步提升信息内容的权威性和信息质量的高端化。

传播这个行业,几千年来都是与技术结伴而行,技术决定传播的效率和业态,这一规律在新媒体发展上尤为凸显。新兴媒体凭借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形成了传播的一个时代特点:多点并发、网络覆盖、快捷高效,特别是微传播,各种微内容、微信息高速流动、跨平台流动,用户随时随地能够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我们传统媒体多在“微”字上做文章,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在传播中抢占先机。要大胆用好微博、微信等数字传播平台,形成即时采集、即时发稿的报道机制,努力占领信息的第一落点。要加强新闻短视频、微视频的创作生产,丰富报道方式,把报道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给人民大众。

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和互动发展的实现是新媒体广受欢迎的市场规律,值得传统媒体好好学习。没有服务的意识,只有说教的习惯;没有互动的自觉,只有单一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没有主动接受受众的意见,只是板起面孔对读者,已不合时宜。一般化的大报道、大信息也不再是稀缺资源,而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倒逼内容生产必须在特色化、分众化、对象化上下功夫。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内容融合是个首要的问题。媒体融合,既要提供共性新闻产品,引导舆论;也要加强个性化新闻生产,满足市场。要认真研究市场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点对点地推送到用户手中,做到量身订做、精准传播,提高新闻传播的实效性。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服务意识,用户至上,落实到技术上、工作上、平台上;传统媒体显然缺少这种态度,缺乏交流互动。互动是新兴媒体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特征,在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进行内容生产,必须将互动思维渗透到采编播各个环节。要加强媒体与用户间的互动交流,吸引用户提供新闻线索、报道素材和意见建议,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将是一切媒体的常态。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