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小镇“维稳事”
周洋文常对记者说,生活永远比我们想象的精彩,片子中的很多亮点往往就是在反复拍摄的“折腾”中闪现的。在它出现的时候,记者就应该抓住它。没有亮点,那就继续“折腾”。
2009年7月,周洋文采访小镇民警王辉,为了挖掘出这个人物典型新的内涵特征和闪光亮点,她九下象山县爵溪镇蹲点,顶着酷暑,长时间跟踪拍摄,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采访前后达几个月。一天早晨,她刚到派出所就看到王辉匆匆地走了,作为记者,她敏锐地感觉到“有戏”,于是全程跟拍。到了镇里才知道,一个刚刑满释放的人闹事要点煤气罐。为了怕影响到肇事者的情绪,周洋文安排记者在门后记录下了所有细节,这些细节对表现王辉的个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拍摄小镇的全景,凌晨三点半,周洋文和摄像爬到山顶的一片坟地等太阳升起,结果扭伤了脚。下山后她一边光脚喷着云南白药,一边拄着棍采访。忍痛爬楼梯采访一个眼有残疾的农民时,对方很感动,短短几句话说得很生动。
◆寒冬苦等野鸭子
姚江是宁波的母亲河。1997年冬天,为了调查姚江治污的实际情况,采访到基层百姓的真实声音,周洋文在寒风中遍访姚江流域的工厂、街道、村庄,深入寻访当地群众。她到水上渔船倾听养殖户的倾诉,在交心的谈话中,抓拍到了姚江治理成功后养殖户喜获丰收的欢畅笑容。她长时间跟拍沿江百姓的日常生活,拍摄到了村民在清清江水中淘米、洗菜等生动细节。为了一位老渔民的一句话——“江面上又重现多年未见的野生水鸭子了”,周洋文在寒冬的江面上苦等三个多小时,终于拍到了野鸭子重回姚江的画面。正是由于她在采访中把人民群众的诉求放在第一位,电视新闻专题片《还母亲河以清流》有了贯穿全片的民情主线,更有了扎实的内容和打动人心的细节。该片获得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时,评委评点说:“看完片子,我们不能不为姚江治理的成功而动情,但更为记者的苦心所征服。”
“一万句解说词也比不上一个生动的镜头有说服力呀!”周洋文说,“尽管真的挺冷,但我乐于这样。”
“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进行采访,我们的作品才能拨动观众心弦。”对于群众深恶痛绝的假、丑、恶现象,周洋文敢于碰硬,勇于揭露。她注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坚持深入调查,用事实说话,力求做到客观公正。为此,她全然不顾有时遭遇的责难、谩骂,甚至匿名电话的威胁等。为了群众利益,她从不妥协,始终信守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她拍摄的多部舆论监督作品播出后,引起相关职能部门重视,促进了问题的妥善解决,受到群众的好评,她也因此收获了记者最为宝贵的财富——群众的信任。
创新:用心体现时代精神
周洋文勤于思考,一直致力于通过创新,实现有限资源的新闻价值最大化,强化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在实践中,她练就了敏锐的新闻嗅觉,能从千头万绪的线索中,挖掘出新闻素材的新视角、新思想,提炼出平凡生活中基层典型的重大主题和全国视野,体现时代精神。
重大工程的宣传报道是媒体的重大任务,也是媒体长期以来“轻车熟路”却又最难创新的一个领域。杭州湾跨海大桥,一个历时四年的系统工程,分布在36公里海上陆上几十个作业面,技术、管理等各项工作纷繁复杂,国内外关注声不绝于耳,在不可能记录下工程的全部的情况下,究竟该记录什么?怎样记录?记录的主题是什么?国内外大量报道都以大桥的技术成就为主题,周洋文觉得这不足以成为大桥的核心精神。“技术的成功是一个结果,我们还应该表达出时代背景下这成果背后大桥的灵魂。”周洋文创新新闻报道理念,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7000多分钟的素材中浓缩出大桥建设者的英勇事迹,分量厚重,画面精彩,情景感人。其中,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无论是主题思想的表现,还是形式结构的安排,都赋予了重大工程宣传报道新的诠释方法和理念的革新,博得了全国新闻界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小镇民警王辉,是周洋文在一条通联稿中发现的典型,为了突破以往基层民警报道“好人好事”的固有模式,从庞杂琐碎、看似平常的素材中,提炼出作品“应对金融危机,维稳保大局、保民生、保增长”的报道主题。新闻专题片《小镇民警维稳事》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对此作跟进报道,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对王辉的事迹进行广泛推广和嘉奖,这个作品也因“以小见大、紧扣中心、角度新颖、主题重大”而荣获2009年度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一等奖。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