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空间与环境、实时状态、生活惯性、社交氛围:场景的四个基本要素
尽管场景一词频频出现,但目前我们对于场景的分析,还是比较简单与表层的。事实上,构成场景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空间与环境、用户实时状态、用户生活惯性、社交氛围,(图5 )。而对于后三者,今天的研究与应用都还较为不足。
1.“空间与环境”要素
在此将空间与环境并列起来是表明,场景不仅仅是一种空间位置指向,也包含着与特定空间或行为相关的环境特征,以及在此环境中的人的行为模式及互动模式,空间与环境不等同,但又不可分割,所以需要把它们当作一个要素来看待。它与人们的生活惯性这个变量密切相关,在很多时候,也与一定的时间相关联。
从空间与环境这个变量来看,人们使用移动媒体的场景又分两种:固定场景与移动场景。
固定场景指的是人们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所处的空间环境,是与人们日常活动规律相关联的环境,通常它们与人们的关系是稳定的,可以视作一个“常量”。
在家庭中,在以PC电脑为上网终端的时代,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固定场景主要局限于书房和客厅这样的公共空间,而前文提到的调查表明,移动时代,固定场景在向卧室、卫生间这样的私密空间延伸。卧室(床上)这样的空间,也对应着一定的时间上的特点,它更偏向于夜间,而相比其他时间段,这个时间具有更大的可伸缩性。
同时,吃饭(餐桌)这样过去很少被电脑终端“侵入”的场景,在今天,已经受到移动终端的普遍干扰。
移动终端在改变着家庭中的媒体使用场景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干扰因素正在增多。如何针对家庭这样的场景开发新功能,弥合正在产生断裂的家庭成员关系,促进家庭成员的互动,应该是未来移动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在学校或单位,过去使用互联网的场景往往是休息时,而在今天,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已经打破了工作与学习场景中本应具有的“封闭性”与“专注性”,使得工作、学习与休息、娱乐这几者之间的界限被模糊。这也加剧了移动信息消费的碎片化特征。
移动场景指的是人们活动中不断遭遇的环境,是一个“变量”。对于每一个特定用户来说,移动场景意味着快速切换的时空,而每一种场景会带来不同的需求。
但换一个角度看,商场、旅馆、餐厅、图书馆、公交等这些人们在移动状态下遭遇的场景,也是一种固定场景。它们本身是静止的,用户在这些空间里的行为也较为稳定。因此,多数情况下移动场景分析实际上是要分析与用户的移动轨迹相交的固定场景的使用。
在移动场景的分析与应用方面,目前我们的关注重点是用户此时此地的位置及其意义,但是,从长远来看,移动场景的分析与应用需要涉及三个阶段。除了此时此地外,还可以向“此前彼处”和“此后彼处”两个不同的时空延伸,如(图6 )所示。
分析用户从何处到达此处,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在此时此地的行为的目的及可能的特点。例如,一个用户在逛商场时顺带去看一下旁边的书店,与他从很远之外的家特意到某个书店,两者有本质的差异。顺带逛书店,意味着他在书店停留的时间可能是短暂的,对书的浏览可能是漫不经心的,要想留住他,需要诱导出更多的需求,打折信息、营业员的推荐、排行榜等信息的推送,对于需求的诱导,可能会产生作用。而特意来书店的用户,往往是对书店有着明确的需求,可能是为了购买特定的书,也可能是为了感受书店的氛围。这时需要注重的主要不是对其需求的诱导,而是对现有需求的更好满足。
另一方面,在满足了用户此时此地的需求后,如果能够预测他们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并提供相应服务,或者通过理解他们此时的行为而诱导他们的未来需求与行为方向,也可以产生新的产品空间。
例如,对于在书店的顾客,是引导他们去看一部与热门小说有关的电影,还是引导他们去附近的餐馆就餐,这都是在移动场景的分析中可以涉及的。
对于此时、此前、此后这三个时段的场景和情境分析,显然是需要LBS、各种传感器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思维移植到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在网上,人们从哪来、现在哪、要去哪,同样也可以用场景的思路来进行分析与诱导。
2.“用户实时状态”要素
用户实时状态,包括用户在此时此地的各种身体、行为、需求等数据,它们既可能基于用户以往的惯性,也可能具有偶然性、特发性。
无论是在固定场景还是移动场景中,人们的实时状态,都会与空间因素共同作用。仅仅只注意空间要素而忽略个体的实际状态,很难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服务。
用户的实时状态,不仅仅表现为他们自身的数据,也表现为他们所感兴趣的环境信息。一个人周围环境的信息往往是丰富的,但任何人都只会捕捉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为己所用,他们究竟抓取的是哪些信息,这也是理解他们此时此地行为的一个关键。
对每一个用户实时状态的分析,在过去是难以实现的,而今天,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使得这个维度的数据采集与实时加工开始变得可能。
2014年百度发布的可穿戴设备百度眼(BaiduEye),正是试图定位于某些特定空间中的信息采集和个性化服务,如商场、博物馆等。当人们身在博物馆时,他们感兴趣的展品,与其视线相关,百度眼了解了用户感兴趣的展品后,可以自动获取与这些展品相关的信息并通过语音传送给用户。
对于用户实时状态的分析,并不仅仅依赖用户身上的移动设备,固定设备也可以成为监测移动状态下的用户的手段。
例如,阿根廷公司Shopperception已经在一些沃尔玛超市进行了这样的试验,在天花板上安装带立体传感器的面板,这些传感器可以了解到顾客查看了哪些商品,在哪些地方停留,把哪些商品放进了购物车以及所花的时间等。⑥
英特尔推出的环境感知营销解决方案,则把用户实时数据的采集推向了进一步的应用层面。它制作的动态数字广告牌可以根据观众的年龄和性别动态变更所展示的广告内容,当一位消费者路过基于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数字广告牌时,英特尔广告框架技术可分析包括天气、社交媒体和顾客手机在内的信息,调整内容和用户界面,使其与受众更相关、更个性化。⑦
上面这些探索也意味着,对用户的实时状态的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还可以集合起来,变成对用户群体的分析的依据。例如,当一个超市内所有顾客的路线移动、视线移动等数据被结合起来,就可以帮助超市理解顾客在超市活动的一般规律,了解到哪些商品受到过顾客的关注,也可以将这样的观察聚焦于某一个特定区域,研究特定品牌产品受到关注的程度。
因此,对于场景中的用户状态的分析,不仅可以理解此时此地的个别用户,还可以成为研究用户群体的一种新手段。
3.“用户生活惯性”要素
人们在各种场景下的需求与行为模式,常常会带着他们以往的生活经验,打着惯性的烙印,惯性是理解他们行为走向的基本依据,因此,场景的分析,往往也要结合用户以往的习惯。
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惯性越来越多地被以数据的方式收集,通过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场景分析的目标,是将某一个对象识别出来并与其数据库进行匹配,而对于用户的识别、匹配,也有赖于可穿戴设备。
2014年初,英国维珍航空公司展开了一项以谷歌眼镜和索尼智能手表等为助手的服务试验。利用这两种设备,维珍航空人员可以实时识别出头等舱旅客,并获取他们的信息,包括饮食偏好、上次出行信息、最终目的地等,以提供及时的个性化服务。
维珍公司的实验是利用移动终端来匹配服务对象(他者)的生活惯性数据,而未来,更多用户的数据可以与他们自己身上的移动设备关联。
4.“社交氛围”要素
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两位作者将社交媒体也作为场景时代的一个重要元素,并指出,正是通过在线交谈,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喜好、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所寻求的目标。随着社交媒体与其他四种技术的结合,它将成为极富个性化内容的源泉。这些内容使得技术可以理解你是谁、你正在做什么以及你接下来可能做什么等场景。⑧
可见,两位作者眼中的“场景”并不只是与空间有关,它还包括各种社交氛围。尽管这样的“场景”并非移动时代所特有,但是社交氛围对于人们的活动(包括空间的变化方向)的确是有影响的,而且在今天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对于社交媒体中用户及其相关者的数据的分析,可以为场景分析提供另一个维度的支持。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