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记者》>>2015·第4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用户真的需要定制新闻吗?

——一项基于荷兰媒体与受众的调查

熊铮铮

2015年05月21日14:14  来源:新闻记者  手机看新闻

【本文提要】 尽管从技术上来讲新闻使用具备了便携、个性化和参与性的可能性,但公众并没有从被动的新闻内容接受者转变为能够根据自己个人的经验和喜好来定制新闻的主动使用者。毋庸置疑,新闻生产者的部分权力正在向受众转移,但是受众实际上是否希望行使这些新权力还不清楚。本文通过对用户的深度访谈,探讨用户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需要定制新闻,什么样的情境下不需要。本文的结论是,用户对个性化或参与性新闻的兴趣有限。用户最感兴趣的是控制权——即随时随地查看所有新闻内容的权利。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阅读或者点击大部分的新闻,而是说,用户想要拥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必须去选择。

【关键词】 定制新闻 个性化 用户需求 新闻使用

受众和新闻的关系在不断地变化。2010年的数据已经显示:美国33%的用户通过他们的手机来获取新闻,28%的互联网使用者把他们最喜欢的新闻放在主页来实现个性化定制,另有37%的互联网用户分享、评论甚至参与到新闻制作的过程当中。新兴科技已经使定制新闻成为可能,用户可以完全根据自身需要来定制新闻。我们把这种具有便携性、个性化和参与性的新闻统称为“定制新闻”。

然而,虽然用户现在可以决定何时何地如何获取某一种类的新闻,但成千上万的荷兰人依旧愿意乖乖地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接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新闻。晚间新闻尤其盛行:2012年,7点新闻就有29.5%的市场份额。实际上,从2000年到2010年,荷兰观众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从67分钟增加到了103分钟。电视提供了一种非常愉悦的媒介使用体验,它声画一体,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俱佳。相对于电视的“向后靠式”(lean back)体验,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则需要一种“往前倾式”(lean forward)体验。“向后靠”是指受众靠在沙发上观看电视时,所处的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而“往前倾”体验则意味着在使用智能移动设备的同时,我们需要同时进行多项任务,并且还需要人为地操作。有学者指出,用移动媒体获取新闻通常是在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时间段,传统媒介平台无法使用或者不方便使用的情况下的选择,所以,在富媒体环境下,人们更喜欢选择电视这种传统媒介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用户并没有对个性化新闻蜂拥而至。虽然28%的互联网用户对他们的主页进行了个性化设置,但11家大型新闻网站的编辑声称,在读者调查当中,用户并未对个性化新闻提出更多的要求或者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这些编辑认为,用户的兴趣要比我们所认为的范围更加广泛,并且个性化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才能实现,所以用户对个性化的兴趣并不大。不过,这些猜想并未得到相关受众研究的支持。

最后,当代社会的新闻受众所呈现的参与趋势也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社交网站上新闻的数量确有增长之势,比如有学者发现26%的美国大学生每周至少有三次是从如Facebook之类的社交网站来获取新闻的。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并未能从根本上揭示新闻使用过程中的参与性本质,比如用户能在多大程度上分享,或者评论这些新闻?

综上所述,新闻使用是否确实实现了便携性、个性化和参与性,还有待商榷。尽管从技术上来讲新闻使用具备了上述可能性,但公众并没有从被动的新闻内容接受者转变为能够根据个人的经验和喜好来定制新闻的主动使用者。毋庸置疑,生产者的权力正在向受众转移,但是究竟有多大程度的转移?受众是否欢迎这样的变化?在什么情况下用户想要定制新闻,在什么情况下不想?这些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研究方法

作为一项关注用户对定制新闻日常体验的研究,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相比有两处突破。首先,研究者们通常集中于新闻生产和新闻内容,新闻的个性化被理解为用户针对当今信息过剩的现象而做出的正常反应,然而人们大多忽视了用户实际在多大程度上渴望或者使用个性化新闻,受众偏好在未开展受众研究的前提下被肆意揣度。

其次,以用户为核心的新闻定制研究通常采用定量法,尽管收视率转发量等相关调查可以提供用户对新闻的选择和使用频率等信息,但这些调查并不能说明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对定制新闻的实际体验和重视程度。先前的研究更说明,相较于具体的新闻选择,用户的新闻体验(experience of news)更能反映他们的新闻使用情况。

为了全面理解定制新闻所涉及的要素,本文从三个角度提出研究问题:产品、生产者以及使用者。对于后两者,以NOS新闻,即荷兰最大的公共新闻机构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首先,我们列出一份清单,记录NOS新闻选择哪些产品供用户个性化定制,哪些不提供个性化服务。其次,我们与NOS新闻中参与定制新闻制作的五位主要编辑和决策者进行了深度访谈。最后,我们从大范围内选取24位新闻使用者进行深度访谈。访谈采用的是创新方法,包括有声思维法、排序、感知民族志以及建造个人理想的新闻网站。我们对所有访谈都进行了记录、转录和分析。最后,我们对访问的用户类型分布情况进行了复查。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