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记者》>>2015·第5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突发事件微博话语权威建构路径探讨【2】

杨家勤

2015年05月27日10:42  来源:新闻记者  手机看新闻

二、突发事件微博权威建构的话语路径

突发事件中,无论是信息传递话语还是权利主张话语,效果均取决于受众是否认同话语者观点,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表达诉求的方式,使其越来越成为情绪表达的舞台。由于微博舆论的社会情绪放大功能与社会转型息息相关,过去一段时间不当的社会运行机制、宣传体制使整个社会弥散着怀疑的氛围,由此生成的舆论常带有一些偏颇。⑦话语权威有助于激发受众的关注参与,是微博主为实现微博话语功能而诉诸的主要话语路径。

1.官方话语权威路径

官方话语权威指通过引用官方机构或官员的话语而获得的权威,是增强微博权威性和可接受性的重要途径。微博通过@某一官方微博账户,或是在信息末尾附上一个官方报道网址,不仅便于受众连接阅读更多细节,更突出博文的权威出处;或在微博正文中直接指出某某相关负责人证实此事等,如“据广州市公安局通报,截至昨日22时30分,……”(《新京报》2014年7月16)。官方话语源头彰显话语的传统权威。微博主通过相关链接,以增加话语的权力权威分量,提高话语的可信度。

官方微博主受传统媒体从业习惯思维的影响,乐于借助官方话语权威,增加权威力量,确保话语分量。在“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微博账户涉昆明砍杀事件的15篇微博(2014年3月1日至3日)中,除了两篇评论外,其余的10篇均引用了权力机构和人员的观点,甚至出现同一篇同时运用两个不同的官方话语权威。

2.亲历者经验权威路径

微博主通过转述亲历者话语能建构有效的经验权威。事件亲历者关于事件的陈述易于使受众感同身受,在受众中获得较高权威。突发事件中,第一个报道突发事件的微博常具有极高的引用率。2014年3月的昆明暴恐事件中,一个账号名“上官曌”的亲历者躲在一家手机店内发布的求救微博,在两个小时之内迅速被转发了1.43万多次。转发者不乏名人甚至官方微博,如作家蒋方舟、云南省重点新闻站的云南网、云南信息报、昆明警方、映象网驻马店官方微博等,而该博主其他博文被转发的不足50次。同样,2014年7月15日19点30分,广州301路公交车爆炸。草根“咕叮”在20点零3分首次发布带3张图片的微博,截至21点23分时被转发了5899次,转发率远远超过同一时段广州公安(50分钟内转发了2537次)及广州日报微博(42分钟的658次)以及广州新浪(70分钟的3518次)。

现实中,事件亲历者毕竟是少数,微博主大量借助他人的经验权威,官方媒体也不例外。2013年7月17日,湖南瓜农邓正加在与城管的冲突中死去,凤凰网微博分别在18日两次分别引用了死者外甥黄素君和弟弟邓永才等亲历者对 事件的陈述。“在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时,记者很难做到‘第一时间’出现在‘第一现场’。” ⑧过多借助非专业草根经验权威无法凸显甚或削弱媒体人的专业优势。鉴于此,官方微博对亲历者经验权威的引用非常有限。2014年8月10日下午,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一名产妇,因剖腹产术后大出血不幸死亡。笔者在13日晚上22点搜得119篇相关博文,其中官方27篇,仅4篇引用了亲历者死者家属的观点,82篇普通网民的微博,有44篇直接引用家属观点。官方亲历者经验权威的引用明显低于草根。

相比之下,热衷于个性表达的草根微博主或许出于维护自身特色,或许出于对官方的不信任,更倾向于借助亲历者经验权威。突发事件一般发生在草根民众中,亲历者经验权威的诉诸很容易赢得草根受众的感同身受。草根受众诉诸经验出于一种本能,意在利用亲历者有图有真相的诉说赢得事实胜于雄辩之效。我们认为,为避传统媒体简化版之嫌,官方微博更是需要放弃固有的权力地位优势,压缩官方话语权威,改变“高大上”的表达模式。

3.权威人士社会权威路径

权威人士凭借其在社会上的名誉声望而不是权力地位获得的权威,即为社会权威。如著名演员、知名作家、企业家和救人英雄及某一行业的杰出人士等。此类权威人士并非凭借官方机构获得,而是依赖个人努力、毅力、特殊的才能或高尚品德获得受众的爱戴,在受众中享受一定的权威,其言行能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

借助权威人士话语和观点是保障话语权威性又一重要手段,尤其是涉及一些行业的专业知识时。如2014年8月2日昆山爆炸事件,《中国日报》微博引用了瑞金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张勤的权威判断:“多为爆震伤,后期死亡率很高。”对受众来说,专家的行业权威自然赋予其话语专业科学性,可信度毋庸置疑。草根微博主更是受到知识、专业和眼界视角等方面的限制,其微博容易成为以讹传讹的谣言滋生地。借助权威人士观点提高话语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尤为重要,有利于维护草根微博固有的群众基础。

4.正义感权威路径

诉诸正义感也是微博话语获取权威及受众信任的重要手段。正义感是居于人内心的让人明辨真假美丑,区分是非善恶的道德情感。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需要评价突发事件始作俑者、救援者及其他参与者,势必诉诸正义感因素。当微博话语蕴含着与受众心理一致的正义感就容易获得赞同,享有较高权威。2014年3月,西安某幼儿园为了经济利益而违规喂药,损害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该恶劣事件被网民公开后,无论官方微博还是草根微博均对幼儿园工作人员“只重园方利益,无视孩子健康,突破教育底线”(新浪微博3月12日)的恶行予以强烈谴责。同年,广州7·15公交爆炸案后,微博主纷纷发文,“谴责一切针对无辜者的暴力行为”(东方网7月15日)及“所有对无辜生命下手的都是暴徒是恶魔”(孤烟暮蝉7月15日)。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官方媒体在谴责的同时保持了冷静,同时呼吁人们注意防范及心理疏导。“谴责犯罪分子冷血的同时,关键是要防患于未然”(中国之声7月16日)。央视7月15日的微博“把个人私愤发泄到社会公共环境下,行为极其恶劣,严惩的同时也需要做好积极的心理疏导”,谴责十分克制,不失理性。

官方微博在正义感权威方面所表现出的理性,源自其突发事件中的调停人和舆论引导者的角色意识。同传统媒体相比,官方微博需要在明确表达态度、谴责肇事者的同时,适时评价整合当前社会舆论,合理诱导网民的行为和意识,引导公众舆论顺利健康地发展。作为业余爱好的普通网民,发表微博仅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或所见所闻,甚或仅转发一下别人的微博。草根微博受到个性和自由意识的主导,受到视野、表达和文化素养等钳制,不愿也无力把握全局,因而常流于情绪化表达。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