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2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全媒体融合传播的“走转改”探索

——以《大河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系列报道“都市追梦人”为例

李文红

2015年06月03日10:52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从2014年12月中旬开始,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了“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进一步深化拓展了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作为河南报业市场的重要一员,大河报通盘谋划,制订详细方案,把“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作为媒体融合发展成效的一次检验、作为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次练兵,努力构筑立体化、互动式的传播体系。在活动中,大河报新老媒体强化互融、互补、互动,实现素材一次性采集、内容多平台生产、信息多渠道发布、效果全方位呈现,创新讲好故事的采编方式、传播渠道、产品形态,实现讲好故事与融合报道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关键词】走转改;常态化;新媒体;互融互补

一、把“走转改”意识内化于心

(一)认识是先导,形成内动力

常言道: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认识的体现。要办一份主流大报,实现主流报纸转型的长远目标,必须调整新闻理念,不仅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和厚重。

作为一份市场化的都市报,其读者定位是普通大众,其新闻需求也更多地来自基层,大河报在多年的实践中深知,基层是新闻的富矿,群众是报道的主体,社会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和新闻传播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走转改”是传统媒体避免记者成为“宅记者”“电记者”的灵丹妙药,是传统媒体增强公信力、影响力,应对新兴媒体挑战的必然选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大河报从不将“走转改”活动作为上级的要求、外在的要求而消极对待,不走过场、不应付差事,而是采取措施,建立“走转改”长效机制,最终使“走转改”活动产生内动力,并转化成编采人员的一种本能追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早在2011年8月,大河报第一期选派4名年轻记者进驻郑州市几个社区,实际“挂职”编外“社区副主任”,推出了《小巷总理》栏目。随后,大河报在郑州市内的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管城区、惠济区分别建立了10个青年记者社区实习基地,让年轻记者定期到实习基地,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从而转变工作作风。与此同时,组织一批80后年轻记者深入老区、边区、产业集聚区及城市中比较艰苦的行业岗位深度体验生活,开辟《80后,GO!》专栏。这两个专栏不仅锻炼了年轻记者,更成为大河报“走转改”活动中的“名专栏”,受到了上级宣传部门和读者的肯定和赞扬。2013年10月,《大河报》推出了系列“记录小人物,展示大时代”体验式报道《他生活,我世界》栏目,也受到读者广泛好评。2014年3月,“大河生活互帮团”成立,大河报记者和互帮团成员一起,进社区入学校,民生服务再上台阶。

为搞好这次“走转改”“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活动,大河报两次召开中层干部以上人员参加的会议,统一思想和认识,明确提出要把这次“走转改”活动提高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高度上来认识,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在全省开展的“我为正能量代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相结合;坚持新闻报道及宣传工作中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牢牢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坚持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民意、关注民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要把这次“走转改”大型采访活动,作为大河报实现对年轻记者、编辑队伍业务素养的锻炼和培养的契机,作为实现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提高报纸竞争力的有益探索和检验,从而推动《大河报》作为主流媒体实现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二)制度作保障,推动常态化

正如任何工作要取得实效都离不开制度保障一样,“走转改”活动要想常态化,也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活动沦为一阵风。

1.建立组织制度,强调领导垂范

拿此次“走转改”“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活动来说,大河报领导班子首先确定了组织制度,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由报社社长王自合、总编辑杨青任领导小组正、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小组成员。同时明确了活动报道小组的职责:一是每周召开一次“走转改”专题汇报会,及时发现典型,梳理线索,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整改解决。二是活动期间,旗下各班子成员每人至少有一个以上的蹲点联系点,必须到各地市基层调研、采访,并拿出调研、采访的文字材料,且要署名发表。三是启动“总编带队蹲点行”大型采访活动,由总编、副总编分别带领年轻记者深入基层,和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基层群众的生活,努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感染力、富有建设性的报道。

2.完善和规范相关制度,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让编辑记者尝到“走转改”的甜头,从而确保“走转改”常态化

正如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在肯定大河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都市追梦人”报道的同时所寄予的希望那样:“报社要从考评上大胆鼓励这些扎根基层、‘带着泥土芳香’的记者和报道,让他们多得分、受鼓舞,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大河报在建立和完善“走转改”制度方面的主要经验为:

一是规范版面制度,保障“走转改”稿件有充足的载体:对于“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的稿件,要在纸媒中设有固定栏目、在重要版面刊发,确保其在版面上唱主角;在大河报新媒体不同媒介分别开设“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题、专栏、主页,并强力推出,为记者走基层的鲜活稿件提供充足的载体。

二是完善“走转改”考核激励制度:发挥指挥棒导向作用,坚持“走转改”业绩评价、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的政策措施,规定在每周一星评比、每月的总编辑奖评选上,要向那些来自基层、鲜活的报道倾斜,加奖金;对记者采写“走转改”稿件的考评打分上,要酌情予以放宽尺度抬高级别,尤其对于来自基层、文风清新、内涵厚重的稿件要敢于打高分,发挥好考核的引导激励机制;对于因版面所限等客观原因造成记者稿件不能充分报道的,酌情予以补分;对下基层时间较长而与出稿率不成正比的记者,所在部门可拿出具体补助意见,交由考核部门和办公室审核后予以补助,不能让走基层记者吃亏;对于节假日“停刊不停报”期间记者下基层在新媒体播报的报道,给予纸媒同等打分待遇等。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