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3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后(厚)网”时代:纸质媒体的行动路线图【2】

喻国明 翟旭瑾

2015年06月03日15:29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三)新媒体不等于互联网

在互联网成长为一种成熟的媒介平台之前,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的关系是“媒体与新的媒体”“新的媒体与更新的媒体”,彼此各有边界。媒介对受众的覆盖范围虽然是交叉叠加的,但在媒介形式上和特质上的边界却是清晰的,从未出现模糊或融合的现象。而当互联网作为一种成熟的媒介形式,并进而成为一个跨界且无界媒介平台时,“新媒体”一词就正式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确定下来。原生于互联网且更适应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媒体,成为“专职”的新媒体。

然而,这些新媒体却不一定是永远的新媒体、真正的新媒体。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哪个媒体能作为永远的新媒体,但永远会有新生长出来的媒体成为“新媒体”。因为互联网自诞生之初就具备的关联机制方面的随机性,使互联网一直在“掷骰子”式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原生于互联网、暂时适应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新媒体也在受到互联网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互联网究竟是什么?

对于互联网而言,互联网自身的随机性使互联网具有“与生俱来的戏剧性”——互联网始终如鲁迅《墓碣文》中的长蛇一般“自啮其身”,通过经受“抉心自食”的痛苦来实现自我的蜕变,即在量变积累、质变突破过程中抛弃旧我、迎接新我。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互联网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后(厚)网”(“Afternet”)时代。“后(厚)网”(“Afternet”)相对于今天的互联网(Internet)而言,既体现在时间维度上量变的超越,也体现在新维度——厚度(层次性)上的质变。“Afternet”的厚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Automatic:自动化的,不假思索的

“Afternet”呈现的信息,将会经过一系列自动化处理过程,而用户对信息的使用会如同电能的使用一样,不假思索——用户不必考虑在两家电网中,是国家电网公司还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在为自己供电,也不用知道使用的是五大发电集团中的哪一家所发的电能,更不必考虑使用的是火电、水电、风电还是核电,只是单纯使用即可,这是具有高效率的,也符合互联网“关联”“开放”的逻辑。

2.Flux:变动

“Afternet”将时刻处于变动之中,作为实体的媒体之间将发生激烈竞争,在抢滩用户市场的过程中优胜劣汰;而媒介形式本身的各种媒介,也会不断进行代际的更新,在自我扬弃与互相替代之间重塑传媒格局。互联网平台上已经发生的一系列变动,可以部分支持这一判断。互联网平台今后发生的变动,将会更加剧烈,而变动周期则会越来越短。Web2.0时代的新媒体对Web1.0时代的网络媒体产生了强烈冲击,门户网站、聊天室等曾经的新媒体已渐渐门庭冷落。此外,同类新媒体或应用程序之间正展开激烈竞争,比如,同类支付类应用、同类社交软件之间对受众市场的争夺越发白热化。目前占据主角地位的新媒介形式和活跃度最高、用户量最大的应用程序,其实也只是在不断“赶路”,即使毫不松懈,也随时可能因为互联网发展方向的微调而被新一代的媒介形式所取代,淹没在APP的海洋之中。

3.Trial:试验

“Afternet”的变革过程始终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因素,而“Afternet”的发展需要反复试验,不断尝试新方向、新做法。在这个过程中,失败和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会花费必要的成本,但这些成本的付出却并没有浪费,会在“Afternet”发展的未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试验、变革的过程中,“Afternet”还将形成自己独有的价值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质疑权威,追求完美。在“Afternet”中,存在的就是不完美的,创新者即使失败也值得赞美,而权威将不再是盲目崇拜的对象,传媒整体朝着至真、至善、至美的目标迈进。与此同时,“Afternet”还将凭借其对用户生活的深刻影响而将创新、宽容的精神注入现实生活,影响社会整体的风气和思潮。

4.Ecology:生态

与互联网相比,“Afternet”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传媒生态系统,拥有各种类型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类主体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个体媒体的发展需要依托其他媒体和整个生态环境的支持,纸质媒体和新媒体都是系统中的要素之一,在瞬息万变的系统之中摸索规律,谋求发展。新的传媒领域,需要我们从系统生态观的角度来审视传媒领域的运动和发展,纸质媒体和新媒体都不可或缺,都需要依据“Afternet”的趋势和需求,融入传媒生态系统之中,在为互联网贡献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无可取代的价值。

5.Reconstruction:重构

“Afternet”将实现对未来社会的重新整合和形态再造。互联网目前已展现出对整个社会的极强的嵌入度和整合力,正逐步打通线上线下。而“Afternet”将使社会资源全部或大部整合到“互联网”之中,调动一切巨资源和微资源。重构过程中,“Afternet”将使网民摆脱资本、技术、权威等各类拜物教的束缚,在“互联网”中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现实意义上的权利、地位平等。

6.Neighborly:邻近的,友好的

“Afternet”在技术方面将具有更强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的新技术将切实有效地回应社会各方的每一项需求,顺利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单”。再微小的需求也可以在“Afternet”中得到满足,再边缘的讯息和资源也不会被完全边缘化。当用户置身“Afternet”,对信息和媒介本身的感知将更具有多层次性,这既体现在距离的维度上,也体现在数量的维度上。“Afternet”将如同一位亲友或邻人,使用户可以获得与自己更为切近、密切相关的无限量信息。同时,“Afternet”的界面、操作方法将更为友好,技术的门槛会进一步降低,内容的生成将变为自动化。语义网和人工智能都可以为“Afternet”贡献力量,数字鸿沟的缩小将成为现实。

7.Embed:嵌入;深信、强烈感受

“Afternet”将深深嵌入社会生活之中,融入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提供各类应用服务的超级市场,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成为须臾不能缺少的“基本物资”。同时,“Afternet”将展现出极强的“存在感”,变为可以真正触及、时刻可以用感官感知的有温度、有厚度的媒介,不再仅仅作为虚拟的存在物。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各类软硬件资源进行集成、融合。而伴随这一嵌入过程的,还有用户对“Afternet”的信任感和忠诚度的增加。可以说,“Afternet”的上述特点同时表达了“Embed”一词的两个义项——嵌入和深信、强烈感受。

8.Touchstone:试金石

结合之前的七项特征,“Afternet”将不仅成为整合资源的平台,更将成为传媒领域甚至整个社会的试金石和检验标准。这同时体现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从微观层面看,在“Afternet”上,信息的传播、筛选将充分体现出“无影灯”效应,在这种效应之下,信息得到检验,实现去伪存真,“有机的新闻运动”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从宏观层面看,一切媒体、媒介形式和其他资源的价值都需要依靠“Afternet”的检验和判断。媒体和媒介形式等唯有通过“Afternet”的检验,才能使自身价值留存。因此,不论是在传媒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恒态的主流和新事物都将不复存在,长期存在的只是出于动态变动中的“Afternet”这一试金石。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